看到我们记者提问,那个联合国发言人回答的视频了。 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真的,他

一个行路人 2025-11-21 18:16:44

看到我们记者提问,那个联合国发言人回答的视频了。 一口气差点没上来。 真的,他那个表情,那种刻意拿捏的语气,我太熟悉了。就像公司开会,老板问谁对新方案有意见,大家面面相觑,最后总有个不懂事的愣头青站起来,部门经理就开始表演了。先肯定你提问题的勇气,再绕着圈子跟你讲公司的大战略,讲过去的辉煌,就是不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最后把你晾在那儿,让你感觉自己问了个特别不合时宜的问题。 联合国的这位发言人,迪雅里克,其实是个老江湖了。我看过他不少发布会,反应极快,很少见到他这么“狼狈”。以往,很多西方媒体提一些尖锐问题,他都能四两拨千斤,甚至还能开个玩笑。这次面对我们记者,他那个状态,明显是“CPU过载了”。他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是他知道,无论怎么回答,都是错。直接否定?等于公然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这个政治后果谁也承担不起。直接肯定?那马上就会被某些西方媒体架在火上烤,第二天头条就是“联合国为中国背书”。 所以他只能打太极,搬出2758号决议案当挡箭牌。这恰恰说明,我们的问题打在了七寸上。这个问题,以前可能根本上不了台面,就算问了,人家也可能直接一句“下一个问题”就过去了。现在为什么不行了?因为提问者的分量不一样了。你手里有牌,人家才愿意跟你坐下来聊规则,哪怕是装模作样地聊。 我记得前几年看过一个数据,说咱们国家承担的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出资国。这还只是钱。更重要的是,在维和、反恐、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这些真正关系到全球命运的议题上,缺了中国,很多事情根本玩不转。这就是我们记者敢于把话筒递过去,而且对方还必须接住的底气。 这种“憋屈的进步”,其实挺真实的。强大不是一天就变成爽文的,很多时候,它就体现在这些小细节里。从人家不带你玩,到人家不得不跟你打太极,再到未来有一天,他们必须正视你的问题,清晰地回答“是”或者“不是”。这条路还很长。继续埋头干我们自己的事吧,把家底搞得再厚实一点。到时候,我们提的问题,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了。

0 阅读:0
一个行路人

一个行路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