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 这种差异,如何塑造了两国的发展逻辑? 俄罗斯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广袤国土下,黑土区的小麦年产量足以覆盖全球近十分之一的需求,西伯利亚的油气储量更让其在能源市场拥有天然话语权。但这份“老天爷赏饭”的优势,也悄悄固化了经济结构——资源出口占比长期高企,制造业升级动力不足,普通民众对经济波动的敏感度随之降低。 中国则走着另一条路。14亿人的庞大体量,让粮食与能源安全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油气对外依存度常年超过70%,这些短板倒逼出独特的发展路径: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战略,到“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的能源调配,再到新能源产业的全球领先,每一步都透着“无资源优势下的突围”。 为何同样面对资源问题,两国民众的期待会有差异?俄罗斯的“低期待”或许源于历史惯性——苏联解体后的经济震荡让稳定成为首要诉求,资源出口带来的基本生活保障,已能满足多数人的底线需求。而中国民众的“高期待”则来自于持续四十余年的发展红利:从“吃不饱”到“吃得好”,从“自行车王国”到“新能源汽车全球第一”,生活水平的快速跃升,让人们对未来有了更高预期。 历史上,资源短缺曾是列强扩张的“原罪”。19世纪的殖民掠夺,本质上是工业国对资源产地的暴力占有;20世纪的能源战争,背后是大国对石油定价权的争夺。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用市场换资源,而非用枪炮夺资源——在巴西的大豆合作基地,在中东的能源换基建协议中,互利共赢取代了零和博弈。 俄罗斯的“关门过日子”能力,也藏着隐忧。过度依赖资源出口,使其经济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制裁,2022年以来的能源价格波动,都让卢布汇率和财政收入坐上“过山车”。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就像在流沙上建高楼,根基看似稳固,实则缺乏韧性。 中国的“全产业链布局”则是另一种思路。当俄罗斯专注于油气开采时,中国正在芯片、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突围;当俄罗斯的轻工业依赖进口时,中国的制造业已能生产从螺丝钉到空间站的几乎所有产品。这种“体系化能力”,让中国在面对资源约束时,有了更多腾挪空间。 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凸显两国差异。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让8亿多人脱贫,占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这一成就被联合国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工程”。而俄罗斯的资源收益,更多集中在能源寡头和政府财政,普通民众分享的发展成果相对有限——这或许是“经济一般但民众接受”的深层原因。 但无论发展路径如何不同,有一点共通: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底线。对中国而言,每一寸土地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是14亿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从南海岛礁的吹沙填海,到藏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台湾问题上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正如那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从未动摇。 国情差异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是否适合之别。俄罗斯的资源优势是自然馈赠,中国的发展韧性是奋斗所得;俄罗斯的稳定诉求是历史选择,中国的进取精神是时代必然。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比盲目模仿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