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议会警告:在对华发出缓和信号后,中国半年都没有回应,接下来不排除采取其他行

百日依山尽 2025-11-23 22:56:01

立陶宛议会警告:在对华发出缓和信号后,中国半年都没有回应,接下来不排除采取其他行动! 进入2025年,立陶宛icon方面态度出现明显转变。自今年5月起,包括总统瑙塞达、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以及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莫图扎斯在内陆续公开表示,希望与中国恢复对话、改善关系。 中立关系僵持之际,立陶宛议会突然放出强硬表态,直言对华发出缓和信号已有半年时间,始终没等到中方回应,后续不排除采取其他行动推进关系改善,这番带着施压意味的言论,很快引发国际社会关注。 事情要从2025年5月说起,立陶宛高层开始密集释放对华缓和信号,态度和此前的强硬对抗形成明显反差。总统瑙塞达公开表态时称,立陶宛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价值,希望能与中方恢复官方对话,为两国关系回暖铺路; 外长兰茨贝尔吉斯也一改此前反华论调,提及中立关系时强调愿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推进合作,正视两国关系中的分歧; 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莫图扎斯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发声,呼吁政府主动拿出务实举措,推动中立关系回到正常轨道,短短一个月内,立陶宛多位核心政要接连释放善意,密集程度远超以往。 而立陶宛此次态度转变,背后藏着多重现实考量。此前中立关系因涉台问题持续恶化,2021年立陶宛批准台湾当局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两国建交公报承诺, 中方随即宣布将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后续立方又在2024年11月无理由将中国驻立代办处相关外交人员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要求限期离境,进一步加剧双边关系紧张,中方对此多次强烈谴责并保留反制权利。 关系恶化后,立陶宛经贸领域遭受显著冲击,此前两国达成的青贮饲草、小麦、野生海捕水产品输华合作陆续停滞,立陶宛农产品失去中国市场这一重要出口渠道, 相关产业陷入滞销困境,同时立方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17+1”合作机制后,也错失了互联互通和经贸合作的诸多机遇,经济发展面临不小压力。 更关键的是,立陶宛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动,也推动了对华态度的调整。 2024年12月,立陶宛新政府总理帕卢茨卡斯宣誓就职,新政府上台后虽曾在施政报告中将中国视为“安全挑战”,但随着国内经济压力不断增大,调整对华政策的呼声逐渐高涨, 部分政客意识到此前的反华路线得不偿失,“准总理”帕卢茨卡斯也曾私下表示,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新政府需寻求修复中立关系裂痕,这也为后续高层释放缓和信号埋下伏笔。 不过,立陶宛的示好并未得到中方回应,半年时间里,中方始终未就立方的表态作出官方回应,既没有安排双边会谈,也未重启此前停滞的经贸合作。 这种沉默态度让立陶宛议会倍感焦虑,近期公开发出警告,称若持续得不到中方回应,不排除采取其他行动,至于具体行动内容,立方并未明确透露,外界猜测可能包括通过欧盟层面转达沟通意愿,或在部分非敏感领域主动释放合作信号,试图推动中方打破沉默。 值得注意的是,立陶宛此前的反华举动仍有遗留影响,其曾在2021年5月通过决议,无端污蔑中国新疆地区存在所谓“种族灭绝”,还呼吁欧盟审查与中方关系,同时撺掇其他国家退出“17+1”机制,诸多损害中方利益的言行,并未有明确的纠正举措,这也让外界对其此次示好的诚意存疑。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立关系改善的关键在于立陶宛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纠正此前的错误行径,拿出真正务实的行动,而非仅靠口头释放善意。 如今立陶宛议会发出施压信号,试图倒逼中方回应,但双边关系的修复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尤其需要立方正视自身错误,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务实举措。 半年示好无果的背后,本质上是立方此前破坏双边关系基础后的必然结果,后续立方若真想推动关系改善,还需在核心问题上作出明确表态和实际行动。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1842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58

用户17xxx58

18
2025-11-24 10:33

屁大的一个小国,理他们做什么。

徐老大

徐老大

12
2025-11-24 18:52

有多远滚多远!

用户10xxx72

用户10xxx72

4
2025-11-24 22:07

一个龌龊的国家!

幽幽

幽幽

3
2025-11-24 22:48

欢迎立陶宛军队进攻中国!

黄鹤一楼

黄鹤一楼

1
2025-11-24 21:37

不鸟他

黑雪

黑雪

1
2025-11-24 22:07

我就纳了闷了,当年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的时候,大鹅为啥按兵不动?以至于出现飞地!现在却和司机死磕?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