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公交变身海鲜专列!六旬老人凌晨抢滩背后的生存密码让人泪目 清晨五点的青岛黄岛海岸线还笼罩在薄雾中,一群白发苍苍的大爷大妈的身影已经踩着星光出现在滩涂上。他们手持铁耙提着水桶,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向大海进发。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海平面,这些满载而归的赶海人正把沾着海水的战利品搬上公交车,整节车厢瞬间飘散起咸腥的海风气息。 这趟特殊的“海鲜专列”已成为黄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大潮时分,多条公交线路总会迎来这样特殊的乘客。他们穿着防水胶鞋,提着沉甸甸的编织袋,小心翼翼地把收获的海货安置在车厢角落。虽然这些带着泥土的蛤蜊和螃蟹偶尔会弄脏车厢,但司机们总是耐心等待他们慢慢上车。 这些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的赶海大军,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生活故事。七十岁的王大爷每天要转两趟公交来到这片滩涂,他说这些海货是他和老伴一个月的生活费。张大妈则要用赶海赚的钱支付孙子的学费,她笑着说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他们的皱纹里刻着岁月的痕迹,也写满了对生活的执着。 年轻人赶海是为了休闲娱乐,而这些银发族却是向大海讨生活。他们熟悉每片滩涂的脾气,知道哪个礁石下藏着最肥美的牡蛎。当城市还在沉睡时,他们已经在齐膝深的海水里忙碌了数小时。这种勤劳坚韧的精神,恰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品质。 公交司机老李在这条线路上跑了八年,他熟悉每位赶海老人的面孔。他会特意多等片刻,帮他们把沉重的海货搬上车。他说这些老人就像自己的父母,虽然车厢会弄脏,但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就觉得值得。这种朴素的善意让冰冷的车厢充满了温度。 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养老保障的深层课题。当这些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还要为生计奔波,是否该有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他们的坚韧令人敬佩,但也让人思考如何让老年人活得更有尊严。这不仅是黄岛的个案,更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的议题。 下次当你在这班公交上闻到海腥味,看到沾着泥水的编织袋,请不要皱眉。这些海货承载的是老人们的生活希望,也是他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每个弯腰捡拾的动作里,都藏着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生存智慧。 让我们对这些赶海老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与自然交换生活所需,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书写着生命的韧性。这趟充满海味的公交,其实装载着比海鲜更珍贵的人间真情。 (来源:黄岛沿海社区实地走访) 青岛身边事 青岛爆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