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方发出“最后通牒”半年后,立陶宛发现没有得到北京任何回应。 其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称: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 半年前维尔纽斯国会那番喧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拍着桌子嘶吼“6个月内中方必须给说法”,那姿态仿佛手中攥着全球秩序的总开关,认定北京不回应就是不给维尔纽斯面子。 可时间就像最冷静的裁判,六个月期限早已过去,北京的回应始终停留在“无”的状态,反倒是立陶宛自己先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境地。 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最近在记者会上含糊其辞地表示“立陶宛现在采取了其他措施”,只是这话里的底气,和半年前拍桌子时相比已经弱了大半。 最先感受到这份“无回应”重量的是立陶宛的企业们。维尔纽斯一家主营激光设备的工厂老板最近愁眉不展,他们原本占据中国市场15%的份额,如今订单量骤降七成,仓库里积压的精密零件堆到了天花板。 厂里的老技术员拿着刚打印的生产报表叹气,过去每个月都要往上海发三批货,现在生产线已经停了两条,三十多个工人面临轮休待岗。 不只是高科技产业,农产品出口商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立陶宛农业部去年高调宣布要开拓亚洲市场,可如今对华出口的乳制品几乎归零,原本计划发往青岛港的奶酪集装箱,现在还滞留在汉堡港的堆场里。 乳制品协会的负责人算了笔账,光是滞销的奶酪和牛奶,已经造成超过400万欧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地二十个奶农一年的收入总和。 那些当初跟着政府喊口号的中小企业主,现在开始悄悄聚集到经济部大楼前抗议。他们举着“我们要订单”的牌子,要求政府拿出实际解决方案,而不是在国会里拍桌子过瘾。 经济部长在闭门会议上对着企业家们连连道歉,手里攥着的贸易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立陶宛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了62%,创下历史最大跌幅。 所谓的“其他措施”,说穿了就是跑到布鲁塞尔去求助欧盟。立陶宛外交官在欧盟总部泡了一个多月,希望能推动欧盟出台集体对华政策,可得到的回应始终是“正在研究”。 德国和法国的代表私下里劝他们“务实一点”,毕竟德法企业在华有上千亿欧元的投资,没人愿意为了维尔纽斯的冲动买单。 更让立陶宛尴尬的是,当初承诺会“力挺”他们的美国,除了派个助理国务卿过来象征性地握手拍照,没给出任何实质性支持。 美国商会甚至悄悄提醒会员企业,不要因为立陶宛问题影响和中国的正常贸易,这种心口不一的态度,让维尔纽斯的外交官们格外憋屈。 国内的舆论风向也开始转变。最开始跟着政府鼓噪的媒体,现在纷纷刊登企业困境的报道。有电视台做了期街头采访,超过七成的民众表示“不该拿经济利益换政治姿态”,还有人直接质问“政府到底在替谁办事”。 农业协会的联名信已经送到了总统府,信里直接警告,如果对华农产品出口持续停滞,全国12%的奶农将面临破产风险。 总统府的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试图打太极,说“政府正在评估各种可能性”,可这种空洞的表态,连台下的本国记者都懒得记录。 当初拍桌子最凶的那位国会外交委员会主席,最近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论对华政策,有议员私下透露,他最近频繁会见商界代表,显然也感受到了来自企业界的压力。 立陶宛的激光产业协会秘书长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得很实在:“政治口号换不来订单,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贸易环境,而不是无谓的对抗。” 这话戳中了很多立陶宛企业的心声,毕竟他们的产品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市场,但失去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份额,损失不是短期内能弥补的。 欧盟贸易委员会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立陶宛的对华强硬政策已经影响到了整个波罗的海地区的贸易氛围,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企业开始主动与立陶宛划清界限,生怕被连累。 有拉脱维亚商人干脆在华交会上挂出“我们与立陶宛无关”的牌子,这种无奈的自保,更凸显出维尔纽斯当初决策的草率。 现在的立陶宛就像个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拳手,当初的气势汹汹全没了着落。他们终于开始明白,在国际关系的棋盘上,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更不是谁拍桌子谁就能主导规则。 北京的沉默,本质上是对这种无理要求的最有力回应——一个国家的外交尊严,从来不是靠向别人发“最后通牒”得来的,而是靠务实的态度和相互尊重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