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和日本突然宣布了。 1971年的《冲绳返还协定》写得很清

孔融是快乐的孔雀 2025-11-24 12:40:38

果不其然。 美国和日本突然宣布了。 1971年的《冲绳返还协定》写得很清楚,移交的是施政权,美方保留基地和优先使用权。就这个文本本身看,归属问题并没有被触碰,这点不能混淆。 再往前翻到1946年,《盟军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77号》把琉球排除在日本施政范围之外;更早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对战后处置有明确表述。国内的公开论述常据此框定日本战后范围到本土四岛,这和今天美日强调“只谈管理,不谈归属”的口径并不冲突。 从1972年日本接管地方管理以来,据公开统计,驻琉美方人员累计发生6200多起刑事案件,其中包含重大案,地方不满长期存在。现实层面的摩擦说明,单有管理安排,并不能替代对归属的清晰划定。 基地的状况更是摆在眼前。嘉手纳仍是美方在西太的主力空军基地,普天间搬迁多年悬而未决,边野古工程推进伴随持续争议。2019年冲绳县公投,反对边野古填海的比例约七成,这些记录都能查到。 拿国际上的经验对照,管理与归属分离并非少见。巴拿马运河区在1999年前由美方长期管理,但归属问题另有安排。琉球的文件链条更长、更复杂,不能用一纸协定直接概括。 不少国际法学者的观点很稳:返还协定是管理安排,不是归属确定。归属要看战时与战后文件的衔接、后续谈判与当地主体的合法表达,这些环节缺一不可。 国内学术与教材长期并列引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强调战后范围的基准线。这条线并未因为1971年的协定自动改写,逻辑上需要更完整的依据。 美日今天把协定文本重新摆到台面,强调行政管理,这种做法偏向技术性处理。问题在于,基地存在的现实、地方层面的表达、战后文件的约束,都同时在场,不可能被一句话覆盖。 眼下的关键其实很具体:谁来拍板归属,不靠单方表态,要靠国际法框架下的有序程序和当地主体的清晰选择,这样才站得住。 我的态度不变:施政权返还不等于归属尘埃落定,文本里写到哪一步就只能算到哪一步。 把话说满没意义,拿出可验证的文件、数据和地方层面的正式结果,才是这件事往下走的正路。

0 阅读:0
孔融是快乐的孔雀

孔融是快乐的孔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