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中国代表阐述立场时,指日本长期制造、储存远超民用核能实际需求的钚材料,并说:“对这样的日本,必须严加管束”。 此前三个月,中日刚在第六次经济高层对话中达成二十项合作共识,承诺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然而日方在台海问题上的急剧转向,彻底打破了来之不易的互信。 当一个国家在核心主权问题上反复横跳,触碰对方“红线中的红线”,任何基于善意的经济合作都必然失去存在基础。 日本经济对中国战略资源的深度依赖,决定了反制措施的精准性。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日本82%的稀土、85%的镓和几乎全部的锗仍需从中国进口,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矿产,恰恰是日本汽车、半导体、精密制造三大支柱产业的命门。 以丰田为例,其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机永磁材料100%依赖中国稀土,2025年11月爱知县工厂因稀土短缺被迫减产,十天损失超300亿日元,这仅是冰山一角。 更关键的是,日本自2010年启动的“稀土自主计划”耗时十五年,至今未能突破中国在分离提纯技术上的垄断。 全球98%的高纯镓产能、80%的中重稀土加工能力集中在中国,这种“卡脖子”能力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突破的。 这场资源博弈的深层逻辑,是中日产业地位的历史性逆转。二十年前,日本半导体材料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而今中国不仅实现镓锗自给,更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技术反超。 当日本信越化学因镓进口骤降85%导致光刻胶减产,当索尼因铟短缺影响CMOS传感器生产,本质上是其产业链“空心化”的必然代价。 过去十年,日本制造业对华出口占比从22%升至35%,却在关键矿产领域始终未建立替代方案。 这种“吃肉骂娘”的行径,最终换来的是中国“原料-技术-市场”的闭环反制:不仅限制出口,更要求提交“最终用途证明”,让日本企业在供应链透明化与商业机密间进退失据。 日本政客似乎低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从2023年镓锗管制到2025年水产禁运,每一步反制都对应着日方的挑衅升级。 当高市早苗之流试图借台海问题转移国内经济矛盾时,他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国GDP已是日本的五倍,仅2024年经济增量就相当于“再造一个日本”。 这种体量差距投射到产业层面,便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连续三年全球第一,而日本传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举步维艰。 更讽刺的是,日本一边在G7峰会配合美国对华芯片限制,一边因中国断供锗导致F-35战机零部件良品率暴跌,这种“美国递刀、日本挨宰”的荒诞剧,正是其战略依附的必然代价。 资源反制的终极威慑,在于触动日本“制造业立国”的根基。三菱重工尝试从澳大利亚进口镓,却因提纯技术落后两代导致杂质超标。 丰田固态电池研发因钨管制延期两年,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离开中国供应链,日本高端制造连维持现有产能都成问题。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国通过出口管制传递明确信号——任何涉及主权的挑衅,都将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成本。 当日产汽车因稀土短缺被迫削减产能,当松下电池因石墨断供成本激增19%,这些数字最终会变成日本财阀对政客的问责书。 这场博弈没有旁观者。中国在WTO框架内行使资源主权,既符合国际规则,又直击日本命脉。反观日本,一边在RCEP框架下寻求对华合作,一边参与美国“印太经济框架”搞围堵,这种骑墙策略早已破产。 当中国海警开始在公海对日本商船进行核污染检查,当“去过靖国神社者禁止来华”的民间呼声日益高涨,这些都在证明:主权问题没有谈判空间,历史正义不容交易。 日本若继续在错误道路上狂奔,等待它的将不仅是经济阵痛,更是产业链重构的灭顶之灾——毕竟,全球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中国,早已不是三十年前那个可以被“广场协议”胁迫的经济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