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于敏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了,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妻子却说:“氢弹爆炸跟我们有啥关系,一只北京烤鸭得七八块钱,哪有钱买烤鸭?” 于敏是两弹一星,元勋里唯一没留过学的科学家。 1961年的一天,组织找到于敏说:“国家要搞氢弹,要求工作人员隐姓埋名,在此间不能回家、不能跟家人有联系,你敢接不?” 于敏毫不犹豫:“国家要,我就干。” 他对妻子孙玉芹说:“工作上有个重要的项目,我要出远门一趟,至于什么时候能回来也都不知道。” 告别妻子后,他就一头扎进罗布泊试验基地,投身于氢弹研究。 当时西方国家对氢弹技术严密封锁,他只能带着团队靠算盘、手摇计算机一点点的算数据。 他经常坐在计算室里熬通宵,眼睛熬得通红。 为了一个准数,他能几天几夜不睡觉,演算纸堆得比人还高。 他在基地吃的是掺着沙子的馒头,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衣服磨破就找后勤补一补,心思全在氢弹研究上。 于敏不在家的时候,孙玉芹就默默地扛起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 家里条件差,孩子的书包缝了又补,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一件。 1967年,罗布泊的磨菇云腾空而起时,全中国都在为氢弹爆炸成功欢呼。 于敏风尘仆仆地回家跟妻子说:“氢弹爆炸成功了,我们买一只烤鸭庆祝庆祝吧?” 妻子却说:“氢弹爆炸,这声震惊世界的巨响,跟我们有啥关系,一只北京烤鸭得七八块钱,哪有钱买烤鸭?” 于敏默不作声,从衣服兜里掏出一沓钱来给妻子。 孙玉芹见到钱,先是喜后是忧。 喜的是家里有一堆账单着急用钱,忧的是钱的来历。 她担忧地问:“这钱是哪来的,你不说清楚,我可不敢用。” 于敏安慰她说:“别担心,这钱是我新发的工资。” 这时,孙玉芹才敢接过于敏手上的钱。 但是她拿着这笔钱就开始盘算着家里的开支,零零总总算下来,买烤鸭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于敏到底还是没吃上烤鸭。 1998年,于敏的名字被公开,成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奖者。 这时,孙玉芹才知道于敏这几年去哪里、干了什么。 如今斯人已逝,但星光不灭。 于敏用一辈子诠释了,什么叫中国人的硬核爱国。 而他的这枚勋章,有孙玉芹的一半功劳,是她撑起了整个家,让他无后顾之忧地在外工作。 作者 丨梁小黎 编辑 丨知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