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上将潘文华决定起义,却发现七姨太是特务,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对七姨太说:“我给你钱,你带孩子去香港吧!” 1949 年 10 月成都机场,潘文华递银票给张俊时,指缝夹了张写 “勿信徐” 的纸片。 张俊抱着儿女接银票,指尖微颤,没察觉纸片,转身踏上飞往香港的航班。 潘文华望着飞机升空,掌心留着玉佩的温润 —— 那是去年他生日时张俊送的礼物。 他口袋里揣着幕僚杨续云的调查记录,纸页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 1937 年重庆,22 岁的张俊在女子学堂读书,母亲突然咳血不止。 医生说需进口药维持,费用让拮据的家庭陷入绝境。 穿中山装的徐远举拦住她,说帮治病需传 “无关紧要的消息”。 走投无路的张俊点头,课余学密码编译,周末去交接文件。 她不知这个决定会让自己十二年后在潘文华书房进退两难。 1945 年抗战胜利,张俊接任务:以教书先生身份去成都接近潘文华。 徐远举叮嘱只需留意潘文华与军阀往来,不用深入军务。 她在成都小学任教,次年春宴会上经人介绍认识潘文华。 潘文华对知书达理的她颇有好感,约见时总备好她爱喝的碧螺春。 张俊起初按计划应付,却被他分军饷给伤兵的正直打动。 1947 年,潘文华求婚,张俊犹豫后答应,搬进潘公馆做第七房姨太。 她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潘文华的军装都亲自熨烫。 次年儿子出生,第三年女儿降生,书房常传出一家人的笑声。 1949 年初,徐远举严厉要求她盯潘文华是否联共,暗示断母亲药。 她看着襁褓中的女儿答应,借送参茶、整理书房留意潘文华动向。 那时潘文华常与邓锡侯、刘文辉在书房密谈,门窗关得严实。 一次三人聊与中共代表接触,张俊端参茶进去,邓锡侯突然停话盯她。 她离开后,邓锡侯提醒潘文华:“你姨太最近总在附近徘徊。” 潘文华不愿信,直到杨续云查出张俊与徐远举的通话记录和见面地点。 他拿记录在书房坐一夜,想起自己十六岁从军获 “潘鹞子” 绰号,却没遇过这困境。 他怕处置张俊打草惊蛇,又担心她泄露起义消息。 1949 年 9 月,徐远举施压让张俊摸清起义时间,否则断母亲药。 张俊被逼得更频繁打探,甚至趁潘文华睡着想翻床头文件。 潘文华察觉后反而平静,找弟弟潘昌猷支取五万港币和银票。 他对张俊说:“时局乱,你带孩子去香港避避。” 张俊眼里闪惊喜,以为能脱离困境,立刻收拾行李。 潘文华看着她忙碌,把 “勿信徐” 的纸片夹进银票 —— 他知徐远举在香港有眼线。 1949 年 12 月 9 日,潘文华与邓锡侯、刘文辉在彭县通电起义,五万川军投诚。 远在香港的张俊从报纸看消息,茶杯哐当掉在地上。 她找银票兑换时,在夹层发现纸片,瞬间明白潘文华早已知情却放她生路。 她抱着纸片哭很久,此后没联系徐远举,用银票开小书店养孩子。 母亲的病渐渐好转,问起成都近况,她都岔开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潘文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专注成渝铁路建设。 他常去工地视察,站在铁轨旁想当年靠牌技赢钱接济刘湘的事。 1952 年成渝铁路通车,他做车票模型托人带给张俊。 张俊把模型、纸片、银票放进木盒,锁在书柜深处。 1971 年,潘文华在成都病逝,家人发现他枕头下压着那枚玉佩,背面刻 “平安”。 消息传到香港,张俊关书店,独自在房间待了一整天,攥着车票模型。 1973 年,徐远举在功德林病逝,张俊织毛衣时听到消息,针脚没乱。 她把孩子抚养成人,从不提过去,偶尔做川菜,味道如在潘公馆时。 晚年她常坐书店窗边看街景,念叨成都的梧桐叶 —— 潘公馆院里的梧桐秋日常落满一地。 2005 年,张俊在睡梦中去世,子女整理遗物发现木盒,才知母亲过往。 如今,潘家后人偶尔去香港探望张俊子女,聊起往事总提那枚玉佩和车票模型。 这些物件见证特殊年代的抉择与温情,成了两家人跨海峡的联结。 主要信源:(四川省情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潘文华:出川抗战到起义投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