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开始了!中国海警这回不是去“散步”,而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拔钉子”的硬核大戏。东引岛、乌丘屿周边的所谓“限制水域”红线,在多艘执法船和无人机的立体围猎下,已经被彻底物理抹除!这不仅仅是执法权回收,更是对台岛外围防御体系的“去功能化”肢解! 海警船不再仅仅是象征性地“路过”或是在外围打转,而是直接开进了过去被视为“红线”的东引、乌丘等离岛的限制水域,并且一进去就不是简单地宣示存在感,而是展开“综合执法演练”。 这个“演练”的性质非常关键,它标志着行动从单一的巡航升级为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实战化科目。 这种转变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这里已经是我方的执法范围,我方有能力、也有意愿在这里处理任何突发情况。 这套打法实际上是在复制并升级所谓的“金门模式”,自2024年金门水域事件后,中国海警在厦金海域实现了常态化巡查,彻底模糊了以往所谓的“禁止、限制水域”界线。 这套模式被娴熟地应用到了马祖的东引和金门的乌丘,目标直指台湾在海峡中线以东的防卫前哨。 每一次海警编队的驶入,都是在事实上削弱台湾对这些离岛周边水域的管辖能力,当这种高强度的常态化巡查成为“新常态”后,所谓的“禁限制水域”就只剩下纸面上的意义,其法律和军事上的屏障功能被逐步“掏空”。 我们能看到一个清晰的“军警协同”趋势,海警船在前台进行执法演练的同时,解放军的舰机也在周边区域进行策应,形成一个立体的压制态势。 这种模式下,海警成为了执行“法律战”和“灰色地带”行动的先锋,而军队则提供了战略威慑和后盾。 这彻底颠覆了以往将海警视为单纯民事执法力量的看法,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支受中央军委指挥、能够遂行准军事任务的“第二海军”。 这种军警一体化的运作,让台湾的应对变得极其困难:如果派出海巡应对,吨位和规模上处于劣势;如果动用海军,则可能正中对方下怀,将执法摩擦升级为军事对峙,从而失去法理和舆论上的主动权。 这一系列行动的最终战略意图,远不止于争夺几片水域的管辖权那么简单,其根本目的,是系统性地肢解台湾的整体防御纵深。 台湾的防御构想中,金门、马祖、澎湖这些外离岛是预警和迟滞攻击的“前哨站”。 美军情报和兵推都曾指出,这些离岛恰恰是整个防御链条中最脆弱的一环,通过高强度的灰色地带袭扰,结合经济、信息、法律等多种手段,可以逐步削弱甚至剥夺台湾对这些离岛的实际控制权。 一旦这些前哨“失能”,台湾本岛就将直接暴露在第一线,兵推甚至显示,夺取这些防御薄弱的离岛,可以将其改造为攻击本岛的“中继基地”和“跳板”,部署导弹和无人机,直接威胁台湾东部的战略后方。 海警在东引、乌丘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为这个最终战略目标铺路,它通过“切香肠”的方式,一点点侵蚀台湾的有效管辖范围,让其外围防御体系从物理上和功能上被逐步瓦解。 这是一种比直接军事冲突成本更低、但效果同样致命的混合战模式,它在和平与战争之间创造了一个模糊地带,让对手的反应处处受限,最终在不打第一枪的情况下,达成改变现状、重塑态势的战略目的,这盘棋下得极具耐心和章法,每一步都踩在点上,环环相扣。 我们正在见证的,绝非简单的海上摩擦,而是一场精心策划、多维并进的战略博弈,这场博弈的核心,就是通过非军事和准军事手段,系统性地“去功能化”台湾的外围防御支点,为最终解决问题扫清障碍。 大家觉得,面对这种步步为营的“混合战”,传统的防御思维和应对方式还足够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