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踏入中国市场一步?我国下达“逐客令”,三星绝望:放过我们 说起三星,很多人

飞天史说 2025-11-25 11:17:32

不准踏入中国市场一步?我国下达“逐客令”,三星绝望:放过我们 说起三星,很多人还记得十年前的风光场面。那会儿,三星手机在中国遍地开花,西安的芯片工厂热火朝天,全球四成NAND闪存靠它供货。 可这几年,风向确实发生了变化,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愈发激烈。2022年之后,三星的日子面临不少挑战,手机份额虽处低位,但西安芯片厂仍在持续升级并未闲置。 三星高管频繁往来中国,积极推进合作布局,整个变化背后,不只是企业竞争,更是全球产业链格局和中国企业崛起的缩影。 三星面临挑战,外部环境变化是重要因素。2022年,美国出台芯片高端设备出口禁令,韩国政府也参与“芯片四方联盟”。 三星西安厂推进技术升级时曾受外部政策影响,但2023年美国已授予其“经过验证的最终用户(VEU)”许可,使其可在中国生产超过200层的NAND闪存,目前正推进286层(V9)NAND工艺升级,计划2025年下半年建立月产能2000~5000片晶圆的生产线。 工厂产能利用率虽受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影响有波动,但并非“掉到六成”且长期闲置,其仍占三星全球NAND总产量的40%,是三星唯一的海外存储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中国芯片企业没闲着,长江存储2023年搞定128层QLC NAND,2024年又整出232层Xtacking 4.0技术。 这些技术上的突破让国产芯片竞争力大幅提升,也推动了市场竞争格局重构。外部政策带来阶段性影响,内部技术快速赶超,让三星在中国芯片市场的竞争压力显著加大。 本土竞争,是三星在中国市场承压更直接的推手。想当年,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混得风生水起,2016年却被Note7电池爆炸事件坑惨了。 那场危机中,三星对中国市场的应对确实影响了消费者信任。这还不算,后面几年,三星在产品设计和市场响应上未能充分贴合中国用户需求,线下渠道也有所收缩。 对比一下,华为靠麒麟芯片、鸿蒙系统稳扎稳打,小米、OPPO等在中低端市场持续发力,国产手机的崛起挤压了三星的市场空间,不过2025年上半年三星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仍保有20%份额,并非“几乎没有位置”。 再看芯片领域,三星西安工厂持续推进技术升级,长江存储等中国企业也在快速成长,中国芯片自给率不断提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三星的昔日优势面临挑战,中国企业的崛起重塑了行业格局。 三星调整全球布局,并非“搬出中国另觅出路”,而是推进全球化与本地化结合。2018年以后,三星在越南、印度布局手机生产线,虽初期面临良品率等问题,但已逐步优化。 在生态系统方面,华为“手机+汽车+家居”的鸿蒙生态持续发展,三星的SmartThings在中国市场虽未形成主流优势,但三星并未放弃中国市场,反而在社会责任等领域持续投入,连续十三年位列外企社会责任榜首。 2024年三星全球利润因AI芯片等业务增长显著,但在HBM等高端技术领域确实面临SK海力士的竞争压力。 整个事件放到全球来看,三星在中国市场面临的竞争压力并非偶然。产业链全球化和本地化的冲突越来越激烈,技术竞争和市场变化让跨国巨头必须不断调整策略。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挑战,除了外部环境变化,更有自身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等问题。它在部分领域未能及时跟上本土品牌的创新脚步,产品和服务的本地化适配仍有提升空间。 历史上,跨国公司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例子不少,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都曾在中国栽过跟头,但中国市场从不缺替代者,更欢迎深耕本土、积极合作的企业。 市场要的,是尊重,是合作,是共赢。三星若能进一步优化本地化策略,拿出更贴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仍有机会实现更好发展。 三星如今面对的,其实是全球科技产业的新拐点。中国本土品牌崛起,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国际规则也在不断重塑。 三星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历程,不只是一家企业的挑战,更是全球企业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个缩影。 未来能不能实现突破,得看它是否愿意真正融入中国市场,放下身段深耕本土化,抓住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新机遇。 中国市场向来是开放的,始终欢迎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的外来者,也会对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0 阅读:66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