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听说东方朔一年换一个小妾秉性不改,便召来问话,想趁机给予责

司马槑谈过去 2025-11-25 16:34:28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听说东方朔一年换一个小妾秉性不改,便召来问话,想趁机给予责罚。不料,东方朔大呼冤枉后还大言不惭地说道:“陛下,这是我夫人的意思!“ 说起东方朔的发迹史,那也是充满了“行为艺术”的味道。 当年汉武帝刚即位,向天下征召人才。别人都是规规矩矩写简历,东方朔呢?他扛着三千片竹简来了,把公车署都给塞满了。这简历太长,汉武帝花了两个月才读完。你以为他写的是治国方略?不全对,他在简历里居然大肆夸耀自己的长相和身体素质:“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翻译过来就是:皇上你看,我又高又帅,牙齿白得像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我不当官谁当官? 这哪是求职信,简直是相亲贴。 进了宫也不安分。因为待诏薪水低,还见不到皇帝,东方朔急了。他看到一群给皇帝养马的侏儒,心生一计。他跑去吓唬侏儒:“皇上说了,你们这群人既不能种地又不能打仗,还要浪费粮食,打算把你们全杀了!”侏儒们吓得哇哇大哭,见到汉武帝就磕头求饶。 汉武帝一问,知道是东方朔搞鬼,把他叫来责骂。东方朔却顺杆爬:“侏儒身高三尺,我身高九尺,吃的俸禄却一样多。他们撑死,我饿死。陛下要是不用我,就放我回家,别浪费长安的米!” 这话把汉武帝逗得大笑,立马给他升了官。你看,他这招看似是欺负弱小,实则是用幽默的方式发牢骚,既表达了诉求,又没让皇帝觉得冒犯。这种拿捏人心的高情商,才是他混迹朝堂的看家本领。 东方朔最经典的段子,还得是“拔剑割肉”。 有一年三伏天,皇帝赐肉给侍从们。负责分肉的官员左等右等不来,大家在大太阳底下晒得冒油。东方朔不干了,拔出剑来,“咔嚓”割了一块肉,揣进怀里,对同僚们拱拱手:“大热天的,咱们早点回家吧,我先拿我的那份走了!” 这可是“大不敬”啊!第二天汉武帝问责,东方朔又来了一段神级表演。他摘了帽子谢罪,然后自我检讨说:“东方朔啊东方朔,受赏赐不等诏令,太无礼了!拔剑割肉,太豪壮了!割得不多,太廉洁了!拿回家给老婆吃,太仁爱了!” 汉武帝听完笑得前仰后合,不但没罚他,又赏了他一百斤肉。把一场可能掉脑袋的政治事故,变成了一场君臣尽欢的脱口秀,这本事,放眼两千年的官场,也没几个人能做到。 但如果你只把他当个弄臣看,那就太小瞧他了。 东方朔所有的“荒唐”,其实都是一层保护色。别忘了,他生活在什么环境?那是“伴君如伴虎”的汉武帝时代啊!司马迁因为说了句真话就被处了宫刑,多少高官显贵因为一句话不对就全家抄斩。 在这样一个强势且多疑的君主身边,如果你表现得太完美、太正经,往往死得最快。 东方朔深知这一点。他那“一年换一妻”的恶习,极有可能就是他在刻意“自污”。这是向皇帝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东方朔胸无大志,就是个贪财好色的俗人,您用不着防着我。 而且,在嬉皮笑脸的背后,东方朔其实有着极硬的骨头。 汉武帝要修上林苑,这可是个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满朝文武没人敢吱声,只有这个平时不正经的东方朔站了出来,大声疾呼不可,列举了殷纣王、楚灵王的教训,甚至说这是“取乱亡之本”。虽然最后没拦住,但汉武帝也不得不承认他说得有理,赏了他官职。 还有一次,汉武帝的亲外甥、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杀了人。公主临死前曾花重金给儿子买免死金牌,汉武帝也左右为难,想哭两声就把这事儿糊弄过去。旁边的大臣都在递梯子说“陛下节哀”,唯独东方朔端起酒杯祝寿:“陛下大义灭亲,公正执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啊,该喝一杯!” 这一招“逼宫”,直接把汉武帝的退路堵死了,逼得皇帝不得不依法处死亲外甥。你说,这哪里是弄臣?这分明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捍卫法律尊严的直臣。 这才是真实的东方朔。他看透了那个时代的荒谬:正经说话没人听,还得罪人;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笑话,真话才能顺着笑声钻进皇帝的耳朵里。 他曾自嘲说:“大隐隐于朝”。意思是真正的高人,不是躲在深山老林里,而是能在朝堂这个大染缸里保全自己,还能顺手做点好事。这话说得洒脱,其实满是心酸。 李白后来写诗赞他:“大隐金门是谪仙”。杜甫却惋惜他:“诙谐割肉留笑史”。后人看他,有人笑他滑稽,有人敬他智慧。 那个“换妻”风波,看似是他好色无度,实则是他看透了财富与权力的虚幻。他把钱散尽,把情缘看淡,在那个极权压抑的年代,活出了这一份独一无二的通透。 直到临死前,这个开了一辈子玩笑的老头,终于正经了一回。他拉着汉武帝的手,不再讲段子,而是引用《诗经》极其严肃地劝谏:“希望陛下远离巧言令色的小人,不要听信谗言。” 这突如其来的正经,让汉武帝都愣住了,感叹道:“这时候我才发现东方朔也是个正人君子啊!” 这或许就是东方朔的一生:用了一辈子的假面具,只为守住那一颗真诚的心。

0 阅读:70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