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成田、羽田机场突然人满为患。但这不是游客,是着急回国的中国人。柜台前长队望不到头,每个人脸上都写着焦虑。这波“回国潮”来得又急又猛,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又有声音说,这不过是航司调整政策,加上日元贬值,大家算经济账罢了,不必大惊小怪。 这种看法,显然只看到了水面上的浪花,却完全忽视了水面下汹涌的暗流。 把一场因政治寒流而起的民众大规模避险行动,轻描淡写成单纯的经济行为,未免太过天真。 众所周知,任何大规模、突发性的社会现象,背后必有其深刻的根源。 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正是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然发表的挑衅言论。 当“台湾有事”即“日本存亡危机事态”这种话被堂而皇之地说出,它触碰的就绝不仅仅是外交辞令的边界。 这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更是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严重挑战,直接毒化了两国正常人员交流的政治氛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基本的政治互信基础遭到动摇,民间交流的脆弱性便会立刻显现。 我方的反应是迅速且多层次的。从外交部到文旅部、教育部,一连串的安全提醒和留学预警密集发布。 这绝非小题大做,而是国家在明确告诉所有在日公民:安全风险正在急剧升高,必须高度警惕。这是国家责任的体现,也是对民众最直接的保护。 政治上的敌意,必然会传导至社会层面,最终由普通人来承受后果。 近期日本针对中国公民的暴力抢劫案同比翻倍,破案率却不足5%。 成田机场的安检员,本应是安全的守护者,竟也监守自盗,偷窃中国游客的财物。 这些不再是新闻里冰冷的数字,而是随时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中国人身上的具体危险。 再加上东京街头导致11人死伤的恶性汽车撞人事件,以及创下历史纪录的熊袭击人类事件,整个日本社会弥漫的不安气氛,让所谓的“安全神话”开始出现裂痕。 因此,正因为安全感被严重侵蚀,所以当中国各大航空公司同步推出日本航线的免费退改签政策时,它就不再只是一项商业优惠。 它成为了一个泄洪的闸口,为所有感到不安、想要回家的人们,清除了最后一道经济障碍。 这无疑是这股“回国潮”的关键助推力。它让无数犹豫不决的人,可以果断地“用脚投票”,做出最符合自身安全利益的选择。 从游客到留学生,再到辞工返华的工作者,人们的选择清晰地表明,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当然,也有人会提到日本国内飞涨的物价,一颗白菜高达500日元,让生活成本显著提高。 也会提到日元对人民币汇率跌至20年来的低点,催生了“赚日元回国花”的心理。 但这些经济因素,更多是加剧离开决心的催化剂,而非点燃导火索的火花。 在局势紧张的特殊时期,“祖国是靠山”的情感认同会格外凸显。 官方的强力预警和航司的迅速跟进,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安抚,它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无论你身在何方,祖国都在你身后。 这种归属感与安全感,是推动人们回国的重要情感动力。 于是我们看到了极具讽刺性的一幕。这边是中国公民在各大机场排起长龙集中返华,那边是日本旅游业的一片哀鸿遍野。 超过54万张赴日机票被退订,札幌、爱知等地的酒店业迎来“退订寒潮”。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的万亿日元经济损失,恐怕还只是个开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入境游市场的强劲复苏。2025年全年免签入境外国人数量有望创下历史新高。 原本计划赴日的中国游客,也纷纷将目的地转向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世界很大,并非只有日本一个选择。 然而,就在此时,日方似乎并未打算收敛。 其计划在距离中国台湾仅110公里的与那国岛部署防空导弹的动向,被我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是“极其危险”的。 这说明,日方的挑衅还在加码,丝毫没有为紧张局势降温的意图。 因此,正因为“回国潮”被一些人轻描淡写、误读误解,所以我们更要大声疾呼,正本清源。 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民间交流遇冷,而是地缘政治摩擦升级之下,一次清晰的、由民众自发完成的集体避险,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另一国政治行为最直接的回应。 过去我们总寄望于“政冷经热”,希望用经济的温度去融化政治的坚冰。 但如今的现实教育我们,当一方不断在底线问题上疯狂试探,肆意破坏互信基础时,所谓的“经热”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