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运空车?14亿人口大国的我国,为何我国开始缺人了? 高铁呼啸着穿梭南北,站

飞天史说 2025-11-25 17:17:31

高铁运空车?14亿人口大国的我国,为何我国开始缺人了? 高铁呼啸着穿梭南北,站台上却时常只有稀稀拉拉几个人,甚至有的列车夜里干脆拉着空车跑了大半趟。车却越来越空,有人感叹高铁怎么成了“空车大队”? 一边是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一边却冒出缺人、闲置、关停的现象。这背后到底绕着什么弯儿,谁在被时代的列车落下? 先得承认,咱们高铁这张网织得确实够大够密,全世界没谁能比。1300多个高铁站,97%的大中城市有车进站,铁路迷看了都得直喊牛。 不过,牛归牛,现实却有点扎心。很多人可能没去过沈阳西站,这地儿离市中心老远,公交不通,别说外地人,沈阳本地人都懒得去。 新站刚开几个月,客流少得可怜,最后只能悄悄关门。再看桂林,500万人口,9个高铁站,五通站建得漂漂亮亮,最后连200人都拉不齐,车站前广场成了晒稻谷的好地方。 不是高铁不香了,是有些地方根本用不上那么多车和站。站多了人没那么多,钱花了效果却打折,资源的错配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其实,不光高铁站有闲的,汽车客运站也在“谢幕”。武汉汉口北客运中心仍在运营,目前有9条运营线路,可前往麻城、罗田等多地,且配套有地铁1号线及多条公交线路;湛江汽车南站运营二十年也关了。 高铁分流了一大波客源,出行方式早不是过去那种“大巴为王”的年代。大家都想快点到家,谁还愿意坐一宿大巴?但问题也来了,快的人快,慢的人慢,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却被拉大了。 高铁通到大城市,农村老人还是得坐大巴,能省一点是一点,时间不值钱,票价才是硬道理。高铁票贵,低收入群体只能望票兴叹。客运站一关,选择更少,老百姓出行只能更折腾。 说到底,背后的原因可比“高铁空车”复杂多了。人口结构变了才是底层逻辑。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年末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0%。 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流动也发生了大变化。东部城市拉走了大多数跨省人口,中西部、东北地区则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往外走。 省内流动成了主流,很多人干脆不愿意再离家太远,城镇化又把更多人吸进了城市群和都市圈。 人口在空间上重新洗牌,城市热闹了,人口收缩地区却越来越冷清。需求转移了,交通资源还在原地打转,过剩和短缺并存,哪个都不痛快。 再往下看,交通资源到底该怎么配是个大难题。一刀切地铺高铁,结果就是有的地方车站空空如也,有的地方人山人海。 高铁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国铁集团面临不小的债务压力,很多地方政府也为还债犯愁。客流量少的线路成了“赔本买卖”,一关了事。 可老百姓的需求五花八门,农村和小城市的人更需要价格实惠、方便到家的交通工具。高铁虽然快,但一个票价抵得上大巴几张,谁都不是傻子。资源配置不精准,老百姓最先感受到的就是不方便和不公平。 其实,这不是中国独有的烦恼。欧洲一些高铁线路也在做减法,反倒是公交、小火车、共享出行撑起了大部分出行需求。 交通规划不光要看GDP,还得盯着人口流向、社会结构,跟着人群走,资源才不会浪费。 归根到底,交通资源和人口结构是一盘大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客流和账本。高铁空车,并不代表中国没发展潜力,而是提醒我们资源配置要更讲究方法。 未来,交通规划一定要更细致,人口流入的地方多投一点,人口流出的地方学会精打细算。 高铁空车只是表象,背后是中国社会在深层次调整,是从“速度型”走向“质量型”的必经之路。 只有把资源和需求对上号,才能让每一条铁轨不白铺、每一张车票都有人买,真正让高铁成为惠及全民的通途。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2
2025-11-25 19:37

沈阳到合肥的三趟绿皮车从今天开始停运两趟,不知发生了什么?

飞天史说

飞天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