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消息! 1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猛烈抨击乌克兰领导层

红楼背疏影 2025-11-25 17:28:30

美国消息! 11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猛烈抨击乌克兰领导层,称其对美国为结束俄乌冲突所做的努力“毫无感激之情”,并顺势指责欧洲国家仍在购买俄罗斯石油。 这番言论发表时,美乌代表正在日内瓦就一项由美国提出的“28点和平计划”进行关键会谈,特朗普甚至给乌克兰设下了11月27日的最后期限要求其接受该方案。 所谓“28点和平计划”实为重塑东欧安全秩序的战略工具。根据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披露的摘要,该计划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以换取顿巴斯地区停火。更关键的第十四条暗藏玄机:要求乌克兰承诺不加入任何军事联盟,这实际终结了其北约梦。 计划的经济条款同样苛刻。要求乌克兰向美国开放天然气管道运营权,并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导的国有资产改革。这种“经济殖民”条款,让人联想起1990年代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乌克兰计算发现,若接受该计划,每年将损失GDP的12%。 特朗普指责欧洲购买俄罗斯石油,却刻意忽略能源现实,2025年1-10月,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占比仍达18%,其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内陆国家依赖度超80%。这种能源结构转型需要时间,绝非政治口号所能改变。 2025年美国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价比市场高40%,企业利润增长200%。这种“口头反俄、实际牟利”的双标,凸显其战略虚伪。德国总理直言:“不能既要我们切断能源,又拒绝提供替代方案。” 全球南方国家在危机中悄然崛起,印度大量购入俄折价原油,精炼后溢价转售欧洲,2025年获利超500亿美元。沙特阿美与俄气合作开发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打破传统能源联盟。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员扩至25国,推出与大宗商品挂钩的贸易结算系统。虽然目前仅占全球支付份额的12%,但已为去美元化埋下伏笔。新加坡学者马凯硕指出:"乌克兰危机加速了多极化,美国通牒恰是霸权焦虑的体现。" 经过三年消耗战,乌克兰已显露疲态。2025年乌军伤亡达35万人,适龄兵源接近枯竭。西部利沃夫等地出现反征兵抗议,基层部队轮换周期从三个月延长至九个月。这种战争耐力衰减,使谈判成为必然选择。 但乌克兰仍握有筹码,其开发的“无人机游击战”使俄军控制区治安成本激增,2025年俄占区遭袭次数同比上升300%。这种不对称作战能力,为谈判赢得一定空间。 克里姆林宫对“28点计划”态度暧昧,俄方感兴趣的是第三条“解除对俄金融制裁”,但对第九条“俄军撤回2月24日前防线”坚决反对。 俄罗斯正加速建设“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计划2027年实现对华供气量翻倍。这种东方转向,使其对欧洲市场依赖度从45%降至28%。能源自主权的提升,增强了对峙底气。 特朗普的急躁有其国内政治根源,2026年中期选举在即,选民对乌克兰援助的反对率升至65%。共和党内部文件显示,该党计划以“结束战争”作为核心竞选主张,转移对经济问题的关注。 但战略短视可能付出代价,强行施压乌克兰可能导致东欧安全真空,促使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加速发展核武装。这种连锁反应,将破坏冷战后的欧洲安全架构。 中国在危机中保持战略平衡。一方面继续进口俄罗斯能源,2025年贸易额增长25%;另一方面通过对乌人道主义援助维持影响力。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潜在解决方案,中方提出的乌克兰重建计划,聚焦基础设施而非军事部署,已获得法德等国 tacit支持。这种以发展促和平的思路,与美国的对抗逻辑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设定最后通牒的做法令人想起历史教训。1973年巴黎和谈时,基辛格也曾对北越下最后通牒,结果导致西贡陷落;2021年阿富汗撤军前通牒,最终酿成喀布尔溃败。这种“限期解决”模式,往往适得其反。 更值得警惕的是“代理战争”的消耗特性。美国在叙利亚、也门等地的经验表明,外部强加的解决方案难以持久。 最可能的是“拖字诀”。乌克兰或表面接受部分条款,实际拖延执行,等待2026年美国政局变化。这种策略风险在于可能触发美国援助中断。 其次是“硬碰硬”。乌可能转向欧盟寻求替代方案,但欧盟军援能力仅占美国20%,难以单独支撑战事。 最小概率是“彻底妥协”。若乌接受全部条款,将引发政治地震,现政府可能倒台。但这种结果将重塑东欧格局,加速多极化进程。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暴露了国际政治的权力本质。但历史反复证明,真正的和平需要尊重各方安全关切,而非单方面强加解决方案。当全球南方国家加速崛起,当多极化浪潮不可阻挡,霸权威慑正在失效。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或将宣告旧秩序的终结和新规则的诞生。 信息来源: 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称乌领导层对美方努力“毫无感激之情”,泽连斯基忙表态:感谢美国 极目新闻2025-11-24 09:42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