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不急于采用武统的方式解决台海问题了。原来,有一个隐忍很久的引信暴露出来了,那就是日本才是真正阻碍两岸和平统一的最大的绊脚石,而且,他还是介入台海的主要军事力量! 台海问题由来已久,却总被外界简化成中美博弈的舞台。许多分析习惯将焦点锁定在美国海军的航母群上,认为大陆推迟武力行动,主要源于对美军干预的顾虑,或是自身作战能力的相对不足。这种视角虽有道理,但忽略了更近在咫尺的变量。日本作为东亚邻邦,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包袱,使其在台海事务中的角色远非配角可比。2025年上半年,日本在涉台问题上的动作频频,暴露了其系统性介入意图。这不仅仅是外交表态,更是军事布局的逐步显露,值得我们从战略、地缘和历史多维度审视。 日本的涉台立场转变,并非突发奇想,而是长期政策演进的结果。战后,日本受和平宪法约束,长期奉行专守防卫原则,对外军事行动受限。但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进,日本开始借台海议题寻求军事正常化。2025年,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国会公开将台湾突发事件定义为可能触发“存立危机事态”的场景,这意味着自卫队可突破专守防卫限制,合法介入台海冲突。这种表述并非空谈,而是基于2024年修订的自卫队法,该法明确允许统合作战司令部在台海情势下快速联动美军。统合作战司令部于2025年3月正式成立,统一指挥陆海空自卫队,人员规模达240人左右,其首要任务包括应对“台湾有事”的跨域作战。这套机制的建立,标志着日本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台海已成为其军事松绑的试验场。 从地缘角度看,日本的西南诸岛链是介入台海的核心支点。这些岛屿距离台湾极近,与那国岛仅110公里,石垣岛220公里,宫古岛则扼守关键海峡。日本自2016年起加速该区域军事化,累计投入万亿日元资金。2025年,与那国岛自卫队驻地面积扩张60%,新增射击场、弹药库,并部署03式中程地对空导弹部队,总兵力约200人。该岛的电子战部队和雷达站可全天候监控台湾北部空域和舰船动向。石垣岛驻屯地兵力近600人,配备12式岸舰导弹连和地空导弹连,山顶雷达覆盖台湾全北部。宫古岛基地兵力720人,下辖警备队、地空导弹连和岸舰导弹连,三座机场可起降F-35隐身战机。冲绳岛作为指挥枢纽,驻军规模扩至4000人,弹药库新建130座,大半位于西南诸岛。这些部署形成“袖珍岛链”堡垒,射程1500公里的增程型12式导弹将于2025年底全面到位,整个台海进入其打击半径。日本还计划将民用机场和港口军民两用化,2024财年已指定那霸机场和石垣港为“特定重要据点”,确保战时快速调动。这套布局并非单纯防御,而是为介入台海预置后勤和火力支撑,距离优势让导弹飞行只需数分钟,远胜美军从关岛的响应时间。 军事合作的深化,进一步凸显日本的绊脚石角色。2024年2月的美日“利刃-2024”联合指挥所演习,首次以台海冲突为背景,使用真实地图模拟对解放军登陆舰队的导弹攻击。演习结果直接写入日美联合作战计划草案,2025年将转为实兵验证。日本航空自卫队F-35战机在演习中模拟发射空对舰导弹,自卫队西部方面队则针对“解放军登陆与那国岛”场景,调动九州支援部队。该演习还引入澳大利亚,强化多边协作。日本与台湾的隐秘互动同样活跃。1990年代中韩建交后,日本开放北海道作为台湾军队寒训场地,并提供军用码头停靠。作为回报,台湾从1500亿新台币武器预算中采购日本雷达和高科技装备。陈水扁时期,双方推动“国防军事交流”,日本右翼政客公开称台日为“命运共同体”,启动美日台三边战略对话。2003年,日本派退役少将赴台负责情报交流,间谍卫星和西南诸岛雷达形成全天候监控网。2025年,日本发布冲绳先岛群岛12万疏散计划,比美军准备更细致,显示其介入预案已趋成熟。这些合作不限于情报,还延伸到武器转让,如航空自卫队退役F-104J战斗机悄然移交台湾空军。 2025年版防卫白皮书,更直白地将台海与日本安全绑定。该书厚达数百页,30页篇幅渲染“中国威胁”,首次将台海局势列为日本“前所未有最大战略挑战”。白皮书强调,台海稳定关乎日本安全和国际秩序,呼吁盟友共同应对。它详述统合作战司令部的组建,称其可无缝指挥陆海空及网络太空力量,应对“台湾突发事态”。同时,白皮书突出2024年联合演训,如6月和11月的“自由之刃”多域演习,涵盖反导、反潜和网络防御;12月的“山樱87”指挥所演习,模拟岛屿防卫。这些演习展示日美意志,旨在威慑所谓对手。日本还投资太空作战,2025财年预算中“低轨卫星星座”项目获2833亿日元,构建日本版“星链”,提升天基情报和通信能力。这套叙事为日本扩军找借口,防卫预算达9.9万亿日元,占GDP 1.8%,计划2027年升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