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联社11月22日报道,南非G20峰会间隙,德国总理默茨对韩国总统李在明说:“我们正在考虑对中国的战略,想请教韩国对中国的看法。”这说明,高高在上的德国人,开始虚心请教亚洲国家,并开始认真调整对中国的战略了。 这种转变全是现实逼出来的,从德国的经济困境到中德合作的刚需,每一件事都在推着他们重新看待中国。这两年德国的日子不好过,经济连续两年没怎么增长,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在计划裁员,连老百姓都能感觉到钱包紧了。 而中国,恰恰是能帮德国缓口气的关键,今年前八个月,中德之间的生意就做了一千六百多亿欧元,德国卖往中国的汽车、机械,占了这些行业出口的四成以上,要是没了中国市场,德国不少工厂就得停摆。 德国那些大公司早看透了这点,巴斯夫在广东湛江砸了大本钱建化工基地,就算德国政府之前想和中国保持距离,他们也没停下投资的脚步;宝马汽车更实在,去年往中国汽车项目投的钱比上年涨了快七成,因为他们清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火得很,不抓紧布局就会被甩在后面。 还有个更关键的事,德国造汽车、搞高端机械离不开稀土,而他们超过七成的稀土都得从中国买。之前咱们这边调整稀土的政策,德国好几家汽车工厂立马就减产了,急得企业天天给政府打电话。 这时候德国人才明白,和中国搞“脱钩”,受伤的只会是自己。其实默茨政府刚上台的时候,还跟着美国瞎起哄,想把华为排除在6G建设之外,搞些限制中国企业的政策。 可很快就被现实打了脸,德国工业联合会直接警告,这种政治操弄让稀土的采购成本涨了不少,他们的国家很多企业的项目都被迫延期。 之前德国外长还妄议台海问题,结果访华行程直接被推迟,德国内部的企业界和媒体骂声一片,《焦点》周刊都直言,这种摆架子的说教早就不合时宜了,只会坑了德国自己。 11月,德国赶紧让副总理克林拜尔带着团来中国,这趟访问,谈成了二十多项共识,从金融合作到供应链保障,全是干货。 就比如双方同意沪深交易所和法兰克福交易所互通,德国企业能直接来中国融资,中国企业也能去德国发展,资本流动起来就方便多了;在供应链上,德国明确说要和中国建“可靠的渠道”,其实就是想稳定拿到稀土这些关键材料。 克林拜尔访前还说过些贸易保护的话,可真到了中国,立马把重点放在合作上,因为他清楚,德国经济的命门捏在务实合作里,不是在政治口号里。 而默茨之所以特意请教李在明,核心是因为韩国和中国打交道的经验太丰富,踩过的坑、尝到的甜头都比德国多。 中韩是近邻,每年的贸易额比中德还高,三星在天津建的工厂雇了好几万中国人,现代汽车的新能源车型一半都卖给了中国消费者,这些韩国企业摸透了中国市场的脾气,知道怎么和中国企业合作,怎么平衡双方利益。 就像之前中国推广新能源汽车,韩国车企立马跟进,不像德国一开始还抱着燃油车的老思路,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份额已经被抢了不少。 德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觉得韩国在处理对华关系上有窍门,就比如怎么在合作中规避风险,怎么抓住中国政策的机遇,这些都比自己闭门造车管用。 毕竟韩国和德国都是制造业大国,面临的市场竞争、供应链问题很像,请教韩国比请教其他国家更有针对性。 说到底,德国的转变不是因为突然变得虚心,而是因为中国的分量真的不一样了。以前德国总觉得自己是制造业强国,摆着架子,可现在他们看清了,中国不只是买他们汽车的大市场,更是能和他们一起稳定全球贸易的伙伴。 从跟着美国搞对抗到主动请教亚洲国家,从搞“脱钩”试探到上门谈共识,德国的这些变化,就是因为中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未来只会有更多国家像德国这样,重新认识中国的地位,主动来寻求合作,毕竟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和中国搞好关系,就是给自己的发展铺路,这一点,德国终于想明白了。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