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将来可能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没到。俄乌战争还在继续,中国适度帮俄罗斯稳住经济,不过战争一结束,商品会很快撤出,贸易也会暂停,只保留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守住最基本的合作。 中国和俄罗斯现在站在一起,说到底是因为彼此都被西方“盯上了”,俄罗斯被制裁得喘不过气,能源出口、金融体系、军工链条接连受挫。 中国也没好到哪去,芯片被卡脖子,科技、贸易都处在被围堵的状态。在这种外部高压下,中俄选择联手,不是心有灵犀,而是各凭所需。 普京说得直白:“中俄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一时一事影响。”中方也强调了稳定性的重要性,说要“以中俄关系的稳定性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基于现实压力的临时搭伙。 从经济角度看两国确实互补,俄罗斯有油有气,中国有市场、有制造,但这合作也不是铁板一块。 2023年两国贸易额冲到2400亿美元的高点,2024年继续走高,可2025年上半年就开始掉头,降了9.1%。这波动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不是长久生意,而是随局势起伏的应急安排。 能源合作倒是稳得多,俄罗斯已经是中国最大原油供应国,“西伯利亚力量”管道满负荷运转,用人民币和卢布结账的比例也超过了75%。对中国来说这不仅是能源安全,也是减少美元依赖的机会,而对俄罗斯来说这是救命稻草。 不过就算生意做得热火朝天,中俄之间还是有些“红线”彼此心照不宣,比如大飞机CR929的合作,俄罗斯迟迟不松手技术转让;防空系统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看上去合作热络,其实防备心理一直都在。 现在不疏远俄罗斯,不是因为中国对莫斯科有多信任,而是因为现实不允许,第一是能源。俄罗斯的能源又便宜又稳定,能大大减少中国对中东的依赖,在全球能源动荡的大背景下,这份稳定就是底气。 而且中国的合作是市场化的,谈判桌上寸土必争,2014年那场天然气谈判,硬是谈了十年,这说明中国并没有“倒贴”去帮俄罗斯,而是按规矩做买卖,留足主动权。 再看地缘政治,俄罗斯现在被西方压得喘不过气,等于给中国腾出了一段宝贵的发展窗口期。 趁着美国忙着在欧洲“救火”,中国可以安心推进“一带一路”,巩固亚太布局,如果现在就疏远俄罗斯,一旦莫斯科转头靠近西方,中国面对的围堵只会更紧。 在国际舞台上,中俄也算是互相配合,有上合组织、金砖机制这些平台撑腰,联合倡导“多极化”,反对一言堂,军演也有,像“东方-2022”这种联合作战,更像是给外界看的信号牌。 但话说回来,俄罗斯军方也不是没防着中国,远东部署重兵,意味着他们心里也不踏实。 所以中国现在对俄罗斯的态度,是一种“理性冷静的陪跑”。不去深度绑定,也没急着抽身,就是在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这段特殊关系的保鲜期,其实就卡在俄乌战争这根分界线上,一旦战事结束,中国对俄的态度可能会迅速切换,从“临时搭伙”变成“战略留白”。 首先是贸易会降温,现在中国出口给俄罗斯的,大多是消费类商品和基础设备,用来维持俄国战时的基本运转,一旦战争结束西方制裁松动,俄罗斯市场回归多元,中国企业自然会把资源转投更赚钱的市场。 其次俄罗斯战后重建是个大工程,但中国不会去“接盘”。重建需要的是多国参与、风险分散,不是中国一家兜底,中国会保留油气合作这块压舱石,长期的能源协议照常执行,但其他合作则会“按需供应”。 而且战后俄罗斯的外交方向很可能会调整,为了避免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它可能会拉拢印度、土耳其等国,平衡关系,中国也早有准备,在中东、非洲推进能源合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中俄之间的信任从来不是百分百,中国对俄贸易只占自己总额的3%,而俄罗斯对中国却超过30%。这种不对称让俄罗斯更依赖,但也更敏感,情报部门甚至把中国列为“潜在对手”,可见双方心里都有数。 再往远一点看,未来如果美国的影响力真的下滑,中俄之间失去了那个“共同敌人”,今天的合作基础也就不复存在,届时边界、技术、话语权,很可能会变成摩擦点。 中国今天对俄罗斯的支持,是精算过的利益交换,而不是无条件的“结盟”,在俄乌战争的框架下,中国以最低成本获得了能源、战略缓冲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这是务实策略的胜利。 但这份合作不是无上限的,一旦战争结束局势变了,中俄的态度也会跟着变,该撤的撤,该留的留,该防的防,一切都按现实算账。 参考资料: 老朋友!解码普京与王毅会晤背后的中俄大棋局 2025-04-02 西陆网 任凭风云变幻 中俄关系从容前行 2025-05-07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