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突然宣布了一个结论:中国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外部通道一旦受阻,经济安全和军工体系承压。 《联合早报》的观察并非空穴来风。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确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兽。 超过七成的石油依赖进口,大量的铁矿石与铜矿漂洋过海而来。 这幅全球化分工下的图景,既是繁荣的基石,也埋藏着脆弱的种子。 地缘政治的棋盘上,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供应链的剧烈震荡。 历史的警钟从未停歇。资源争夺足以引爆最激烈的国际冲突。 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寄托于某条狭窄的航道,无异于将咽喉暴露在他人面前。 马六甲海峡的困境,北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种清醒的认知,恰恰是所有变革的起点。 但将目光仅仅锁定在马六甲,是一种战略短视。 棋盘早已悄然改变。当外界还在计算着通过马六甲的油轮数量时,中国的能源版图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静脉革命”。 一条条贯穿内陆的能源大动脉正在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 截至2025年9月,规划中的油气管网建设目标已提前完成。 西气东输四线、川气东送二线等重大工程相继投运,天然气年管输能力飙升至4120亿立方米。 这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国家经济血脉的有力保障。管道里的每一次流动,都在削弱对单一海上通道的依赖。 海洋通道的风险,北京同样心知肚明。但应对之策并非坐以待毙,而是主动塑造更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就在2025年11月24日,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海上问题对话,传递出明确信号。双方强调通过对话管控分歧,共同维护地区和平。 这是一种高明的“拆雷”行动,用外交的智慧为关键水道降温。 真正的安全感,终究要来自脚下的土地。中国的目光正前所未有地向内聚焦。 新一轮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斐然。 从山东的深层金矿,到云南的巨型磷矿,再到四川雅江发现的亚洲最大锂矿,都在悄然改变着中国的资源家底。 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自然资源部反复强调,将持续到2035年的18.65亿亩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用“长牙齿”的硬措施遏制耕地“非农化”,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不仅是资源勘探与农业保护,更是对国家生存底线的战略坚守。 如果说开源是基础,那么技术突破则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变量。《联合早报》的论断,建立在一个静态的技术背景之上。 而中国正在做的,恰恰是打破这个静态的假设。 国产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材料、高端芯片的攻关,每一步都在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绝佳的范例。 它不仅在内部消化了对石油的部分需求,更通过电池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反向重塑了世界能源格局。 当别国还在为石油价格焦虑时,中国正在输出下一代能源技术标准。这是一种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自然资源部2025年的规划清晰指明了方向。科技创新将成为资源开发的核心驱动力。 深海油气勘探、页岩油气开发、先进储能技术,这些前沿领域的突破,将为中国的资源安全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不再是简单的“挖矿”,而是用技术重新定义资源的边界。 更为深远的布局,体现在全球合作的棋盘上。 中国没有选择零和博弈的对抗模式,而是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与资源国构建起利益共同体。 2025年11月,中国与南非共同发起《支持非洲现代化合作倡议》,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绿色产业,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这种合作,远非简单的资源采购。它通过技术共享与共同开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格局。 2025年11月G20峰会期间,中国宣布对非洲53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鼓励资源在当地加工增值。这既确保了自身供应链的多元与稳定,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 因此,回头再看《联合早报》的结论,我们或许能得出一个更公允的评判。 它准确指出了中国崛起道路上一个真实且长期的挑战,即资源依赖的风险。 然而,它却可能严重低估了中国应对这一挑战的决心、智慧与系统性能力。 中国正在构建的,不是一个封闭的、完全自给自足的堡垒,而是一个极具韧性的、内外联通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通过陆海通道的多元化、国内资源的勘探与节流、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以及深度的国际合作,共同化解着单一通道受阻的风险。 将资源约束视为一种宿命,是一种静态且悲观的视角。 而现实是,中国正将这种约束转化为倒逼产业升级、推动绿色转型、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强大动力。 这不再是一个被动应对资源短板的故事,而是一个主动利用约束、倒逼创新、重塑格局的全新叙事。这盘大棋,远比外界想象的要宏大和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