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担心的一幕出现了:美日德三国都拦不住,郑丽文当众立下重誓。所有人都看明白了,郑丽文已经成为影响台海局势的一个重要及关键人物。在这种情况下,近段时间,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都派人去拉拢她。 11月12日到16日短短五天,郑丽文办公室门口堪比“国际接待厅”,美国“在台协会”处长谷立言先来,紧接着日本“台湾交流协会”代表片山和之也来了,德国、英国、新加坡代表也陆续登场,一时间国民党中央成了“外交热门打卡点”。 过去都是台湾政客主动找外国人谈,现在轮到外国人主动来找郑丽文,这场“角色互换”,打破了绿营口中的“西方联手封杀”传言。 尤其是美国,以往对国民党的态度一直偏冷,这次居然当面邀请她到华盛顿,还说“适当时机”访问,说白了美国有点急了。 这场“外交热潮”并非偶然,而是郑丽文的一句“大陆优先”打乱了原本的剧本,她明确拒绝先赴美,理由很直接:我还没去北京,干嘛先去你那? 这话一出,不只是立场问题,更是态度问题,谁的话先听、谁的面子先给,这在国际政治上可是门大学问,郑丽文给出的答案,显然不在美方的剧本里。 而日本这边更是尴尬,前脚高市早苗刚发表涉台危险言论,后脚日方代表就跑来拉拢郑丽文,看似弥补关系,实则想把国民党拉进“亲日圈”。 至于德国虽然来了,但底气不足,毕竟才刚因接待“台独”分子沈伯洋被中方抗议,立场一时半会说不清。 郑丽文没急着答应谁,也没摆高姿态,她选择派出副主席张荣恭先一步赴陆,向宋涛传话,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立场不变。 这一步既安了大陆的心,也让西方看到了她的“战略定力”,不跟风、不摇摆、不讨好,这种自主性在当前的台湾政坛并不多见。 郑丽文敢于“先大陆”,靠的不是个人风格,而是她背后那张选票,2025年10月国民党主席选举,她以50.15%的得票率胜出。 这不是个惊天数字,但在蓝营内部,这已经是对她路线的明确支持,要知道她上任后最核心的一条主张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人要敢说“我是中国人”。 这句话放在当下台湾社会不是小众声音,岛内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赖清德那一套“亲美抗中”路线,代价太高,防务预算涨到GDP的5%,老百姓没安全感,荷包却越来越瘪。 郑丽文看得准,打得稳,她直言:“只有接受一个中国,才能确保台湾生存。”这不是讨好谁,而是回归现实。 她还公开批评国民党过去太像民进党的“尾巴党”,不敢讲统一、不敢谈中华认同,结果路线模糊、选民流失。 所以她要做的就是“拉回正轨”,这条路线不讨好美国,也未必能立刻赢得岛内全部选民的心,但却重新激活了国民党原本的政治灵魂。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能说不就不,面对美国的邀请,她没有犹豫,直接表态:先去大陆,再考虑你们。 这不是反美而是摆明顺序,她知道现在的两岸关系不是靠谁“挺谁”来解决,而是要稳住和平的基本盘,郑丽文看清了这个局,也敢于扮演那个“清醒的人”。 美日德为什么这么着急?说白了是怕郑丽文把“和平统一”的话题重新带上台面,特别是美国,原本靠“以台制华”打牌,现在发现郑丽文不配合,牌不好打了。 11月7日特朗普政府宣布首笔军售给台,但内容不再是战力提升,而是“维持补给”。这背后是美方试图维持对台影响力的底线操作,同时又不想太刺激大陆,左右为难。 日本更不用说了,高市早苗放话没几天,东京就急着找国民党缓和关系,这说明日本也知道“踩红线”后果严重,想通过拉拢郑丽文维持台日关系表面上的“正常”。 德国其实更像是被动跟风,既想沾点台海议题的边,又顾虑中方态度,结果左右摇摆。 现在的问题是郑丽文的“不对等外交”策略,反而让她赢得了尊重,谁要谈,就来国民党中央谈,没得商量,她用行动告诉大家,国民党不是谁的小弟,也不是谁的棋子。 更重要的是她没单打独斗,她主动促成与民众党的合作,和黄国昌见面,推动“蓝白合”。这一合民调直追民进党,甚至在多个指标上实现反超。 蓝白合的出现,不只是选战策略,更是民意的风向标,台湾社会对和平、对对等、对发展的渴望,正在通过郑丽文这条路线找到出口。 国台办已经表态,愿意在“九二共识”基础上与国民党加强交往,这等于给了郑丽文政策上的“通行证”,而她也用行动回应,派副主席赴陆、不急着应外邀,一步一步清晰表态。 郑丽文的出现,打破了岛内政坛的沉寂,也让美日德三国措手不及,她不靠高调、不玩煽情,却用清晰的两岸政策和坚定的战略节奏,逼得美西方亲自上门,她没答应谁,却让每个人都得重新评估她的分量。 参考资料: 郑丽文当选凸显岛内民意变化 2025-10-20 中国网 郑丽文坚持“一中”压缩外部干涉空间 美西方忧失去介入台海杠杆 2025-11-18 海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