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张磊用531亿资金收购了中国鞋王百丽,而百丽公司的两位创始人也很快套现了130亿离场。当时人们都认为张磊是个“冤大头”。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两位创始人却后悔不已。这一切都缘于张磊所做的三件事情。 2023 年深圳,百丽财报发布会现场,灯光聚焦在大屏幕上。 “前九个月净利润 21 亿元,同比增长 92.7%” 的数字一跳出,台下响起掌声。 有记者小声嘀咕:“要是邓耀、盛百椒没套现 136 亿离场,现在得多后悔?” 没人忘记,六年前张磊砸 531 亿收购百丽时,外界都骂他 “冤大头”。 时间拉回 2005 年,张磊创办高瓴资本,首笔资金就投给了腾讯。 当时腾讯还没成巨头,他却认准 “社交赛道有未来”,这一投就是长期持有。 后来他又投资京东,不仅给钱,还帮京东搭建物流体系,推动其快速发展。 多年的投资经历让他养成习惯:不追短期热点,专找有潜力但被低估的企业。 2017 年看到百丽时,他眼中不是 “夕阳鞋企”,而是待激活的 “流量金矿”。 2017 年百丽退市前,张磊带着高瓴团队做了三个月深度调研。 他们跑遍百丽全国 20 多个城市的门店,记录客流数据、试穿反馈。 发现虽然百丽日均关两家店,但两万多家门店仍握有线下流量优势。 只是旧模式拖了后腿:设计周期半年,新品跟不上潮流,库存压得经销商喘不过气。 张磊找到邓耀谈收购,邓耀却觉得 “百丽没救了”,爽快同意套现离场。 收购完成后,张磊没急着烧钱,而是先从生产端动刀。 过去百丽靠经验定产,常导致库存积压,他引入 “订补迭” 互联网模式。 首批只生产 40% 的货探市场反应,卖得好就用 40% 产能补爆款。 剩下 30% 产能快速迭代新款,把新品上架时间从半年压缩到 25 天。 这一改,百丽库存周转速度提升 40%,滞销的鞋子很快被清完。 与此同时,张磊的高瓴资本还在其他领域持续发力。 他投资医药企业,支持研发创新药;布局新能源,押注未来能源转型。 这些投资不仅带来回报,更让他积累了跨行业的数字化改造经验。 把这些经验用到百丽时,他又推出 “智能门店” 计划:给门店装数据采集系统。 顾客试穿尺码、停留时间都被记录,这些数据直接反哺设计和生产。 2018 年,张磊开始对百丽门店做 “减法”,却不是盲目关店。 他让团队分析每家店的坪效,把低效的百货专柜全砍掉,转而布局购物中心。 从 2017 年的 1.3 万家直营店,到 2020 年只剩 8000 多家,关店近 5000 家。 但单店营收却翻了一倍,因为留下的门店都成了 “体验 + 销售 + 数据” 的多功能终端。 同年,高瓴资本管理规模突破 600 亿美元,张磊的投资眼光被更多人认可。 2019 年是百丽重生的关键年,张磊推动旗下滔搏国际单独上市。 滔搏代理耐克、阿迪等知名运动品牌,上市后市值一度冲到 574 亿港元。 这时候,外界对张磊的质疑声彻底消失,“冤大头” 成了 “商业远见者”。 邓耀在采访中被问到百丽,只含糊说 “没想到”,眼神里难掩遗憾。 而张磊又马不停蹄,用百丽的改造经验,帮助更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 2021 年,百丽营收突破 217 亿元,净利润超过私有化前的巅峰时期。 这一年,张磊出版《价值》一书,分享自己的投资理念:“做时间的朋友”。 书中专门提到百丽案例,说 “真正的投资,是帮企业创造长期价值”。 此时的百丽,线上营收占比已从收购前的 10% 涨到 30%,直播带货成常态。 盛百椒偶尔会去百丽的购物中心门店逛,看着年轻店员用直播卖鞋,沉默良久。 如今的张磊,依旧主导高瓴资本的长期投资,聚焦硬科技、消费等领域。 百丽则继续扩张智能门店,旗下品牌更受年轻人喜欢,2023 年还推出环保鞋款。 滔搏国际稳居运动零售龙头,代理的品牌矩阵不断扩大,业绩稳定增长。 邓耀、盛百椒虽手握百亿财富,却很少再公开谈及百丽,只偶尔参与慈善。 这场 531 亿的收购案,最终成了张磊投资生涯的经典之作,也成了两位创始人的遗憾。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2017年,张磊耗资531亿收购“中国鞋王”百丽

MoVinte
河南驻马店人,犹太人白手套。
用户10xxx26
百丽鞋穿过,脱胶,偏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