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之行第十六站定慧寺:姑苏禅影伴银杏。 江南的秋,是藏在姑苏城的粉墙黛瓦间,是

图说途话 2025-11-27 15:46:58

苏州之行第十六站定慧寺:姑苏禅影伴银杏。 江南的秋,是藏在姑苏城的粉墙黛瓦间,是浸在古寺的银杏香里。当我们的苏州之行叩响第十六站的门扉,便循着千年禅音,走进了苏州古城东北角的定慧寺——这座被苏轼誉为“入城不见寺,入寺不见城”的古刹,恰似一枚藏在姑苏烟火里的禅意瑰宝,在秋日暖阳中,静静诉说着属于苏州的千年故事。 踏过平江路延伸出的青石板小巷,避开市井的喧嚣,拐进定慧寺巷,一抬眼便能望见定慧寺的山门。朱红色山门低调古朴,门楣上“定慧寺”三个金色大字,笔力飘逸,为古寺添了几分文人气韵。苏州定慧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咸通年间(860-874年) ,彼时僧人慧寂在此结庐修行,初名“西方院”,这便是古寺的雏形。唐代的姑苏城,佛法盛行,这座隐于城中的小院,虽规模不大,却因清净雅致,成了文人墨客避世修心的好去处。 到了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 ,寺庙得以扩建,宋英宗御赐“定慧禅寺”匾额,自此“定慧寺”之名沿用至今。北宋时期,定慧寺迎来了最盛的文人缘——苏轼曾两度在杭州任职,途经苏州时,必到定慧寺小住,他曾在寺内题下“定慧双修,莫负初心”的墨宝,还写下“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的诗句,将定慧寺的禅意与苏州的书画底蕴融为一体。 步入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宇虽历经明清两代修缮,却仍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简约雅致。穿过天王殿,便是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三世佛,佛像庄严,香火缭绕,诵经声低沉婉转,与殿外的银杏叶沙沙声交织,让人瞬间褪去浮躁。 大雄宝殿前的两棵二百多年的古老银杏,是苏州定慧寺秋日里的灵魂,树干粗壮,枝桠舒展,像是撑开了两把金黄的巨伞,将整个院落笼罩在一片暖黄之中。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更加深了秋日定慧寺的禅意。 站在银杏树下,望着寺外的姑苏城郭,粉墙黛瓦在秋阳中若隐若现,古寺的禅意与市井的烟火,在此刻完美交融。此刻才读懂“定慧”二字的深意——“定”是古寺在姑苏烟火中的从容,“慧”是文人在禅意中感悟的通透。千年以来,这座古寺隐于苏州城的一隅,历经朝代更迭,却始终保持着一份清净与雅致,就像这秋日的银杏,不与春花争艳,不与夏荷比美,却在时光的沉淀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离开定慧寺时,暮色渐浓,我们抬步前往不远处的另一处寺院——双塔寺。原创作品 走进定慧寺 苏州定慧寺的银杏

0 阅读:2
图说途话

图说途话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