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2岁男童高烧离世:别让“经验主义”和医疗短板,再酿悲剧 下午一点多,江苏扬州一个普通家庭里,两岁男童在爷爷家突发高烧。谁也没想到,短短半小时内,孩子的体温就像被按下“加速键”,飙升至40.2℃。家人慌乱中喂了退烧药,却根本压不住滚烫的体温,紧急送医后,那句熟悉又冰冷的“抢救无效”,还是给这个家庭画上了心碎的句号。 悲剧刷屏后,热搜榜的走向出人意料——最先引爆舆论的不是病毒的凶猛,而是“爷爷奶奶不靠谱”的声讨。评论区里,双方吵到通宵:一方指责老人“不上心”,耽误了孩子治疗;另一方反驳“谁家没遇到过急着喘不上气的高烧”,老人已经尽力。这场情绪炸裂的争论背后,藏着的是家长们面对未知病毒的深层恐惧,更是集体陷入无助时,本能的迁怒与宣泄。 但真的是老人的错吗?问题的核心,远比“谁不靠谱”更沉重。南京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梅在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关键:当前流行的毒株,堪称“升级版”狠角色,能在二三十分钟内就把体温推到40℃,留给家长观察、反应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 爷爷奶奶不是不尽心,而是他们的育儿经验,被病毒“版本更新”狠狠秒杀。在老一辈的“旧攻略”里,孩子发烧先喂退烧药,再配合物理降温,观察半小时看效果是常规操作。可如今,毒株火力升级,这种“照本宣科”的应对方式,无异于在延迟治疗。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家长也没缓过神,育儿社群里,同样有家长用旧节奏应对,最终拖到孩子心率骤升,才慌了手脚。 比病毒更“要命”的,还有基层儿科医疗的短板。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人群占比近18%,但儿科医生占比却不足5%。在县区层面,儿科急诊床位本就紧张,当病毒的传播速度、发病速度,超过了医疗转诊的速度,前后差的可能就是那20分钟。别小看这短短20分钟,英国急救学者帕里曾指出,高热抽搐后十分钟内不及时降温,致命并发症的风险会直接翻倍。 所以,与其在评论区互相指责,不如把注意力聚焦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两件事上:第一,更新家庭备药清单,确保能第一时间找到布洛芬混悬液、退热贴等急需药品,不浪费宝贵时间;第二,推动基层医院补上儿科夜间急诊的空挡,让孩子能就近得到及时治疗。简单说,别把孩子的生死,赌在往返医院的路上。 病毒一直在“卷”,我们不能“摆烂”。下次再遇到孩子半小时内体温飙到40℃,别犹豫、别纠结,立刻送医——别问,跑就是了。更希望下一次刷屏的,是医疗体系升级的好消息,而非又一条令人心碎的悲剧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