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不顾众人反对,决定南渡。六年后,他的儿子却选择回到大陆,临别时梅贻琦握着儿子的手说:“你回去也许能有所成就,但这也是我们父子最后一次相见了。” 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接替罗家伦,成为清华大学的新任校长。当时,清华里流传这样一句话:“教授如神仙,学生似老虎,校长不及狗”。 由此可见,清华学子个性彪悍,导致校长更迭频繁。但是梅贻琦却做了17年的校长,使得学生们对他爱戴有加、崇敬备至,甚至有人这样评论道:“梅贻琦在哪里,清华就在哪里。” 梅贻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度的尊重,完全在于他对教育事业和学生成长的热忱。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师生受到极大程度的自由和尊重,每个人都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因为某种世俗价值而妥协原则。 在那个随时可能会有教师被学生“轰”下讲台的年代,清华学子的口号却永远是“打倒某某某,拥护梅贻琦”,他在清华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何磐石般牢固。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飞速占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这种严峻形势下,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不得不选择向西南迁移。 梅贻琦坚强地带领全校1400多名师生,历经艰险,最终在云南昆明创建了西南联合大学。 虽然西南联大是梅贻琦一手创建的,但他从不因为自己的身份而显示任何形式的特权。 当时,云南省省长龙云的女儿也报考了西南联大,但是因为她的成绩不够录取线分数,也被梅贻琦公平地拒之门外。 龙云原本觉得生气,觉得梅贻琦不知变通,但龙云很快就发现,梅贻琦的女儿也因为缺少几分未被西南联大录取。龙云这才明白梅贻琦所坚持的是绝对的公平与正义,立刻消了气。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形势日益严峻。为了保护清华大学在辛丑条约中获得的巨额庚子赔款,梅贻琦只能选择离开中国,前往海外。 尽管他内心里始终惦记着清华大学,梅贻琦在国外,不遗余力地购买了大量最新科学期刊,各类文献书籍寄回国内,希望能为清华学子提供学习的素材,但这些刊物最后都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废纸。 在国外观望多年的梅贻琦最终还是没有回到大陆,而是选择定居台湾。来到台湾后,梅贻琦创办了一所新的清华大学,他毫不吝惜地将全部的庚子赔款投入到这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中,从不私自挪用一分一毫。 梅贻琦在病逝后,仅仅只留下了不足100块的遗产,以及一件破旧的棉衣,就此与世长辞,连他的棺材都是由一些朋友集资赞助。梅贻琦虽然已经辞世多年,但是他传奇的一生,却仍然笼罩着一层神秘和未解之谜的面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当年坚定地选择了南渡?他在大陆的儿子又具体经历了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能在岳南那部著名的历史人文巨著《南渡北归》中寻找。 这部书的作者岳南先生,耗费了整整10年的心血,不断地重走一代宗师们生活和求学的轨迹,仔细地翻阅了上千万字的历史文献,才最终写就了这部史诗级的力作。 它记录了梅贻琦,胡适,鲁迅以及陈寅恪等近百位近现代学术大师的传奇经历,是每一个有思想、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容错过的一部佳作。 梅贻琦等老一辈学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旧中国快速走向覆灭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和学术如火如荼向上发展的时代。 一大批文化名人、学术巨匠、思想骄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天才辈出,奇才荟萃。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一群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才使那个看似动荡的年代熠熠生辉,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也是为什么《南渡北归》会给那么多读者带来震撼和不朽魅力的根源所在。
主页有更多精彩内容,点个【关注】不迷路,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见![比心]
用户13xxx71
一代大师随风去,清华再无梅贻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