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俞敏洪从北大辞职出来,没钱租房,就对房东说:“我把你的孩子辅导到全班前10名,你能不能免了我的房租?房东高兴地说:“好!” 在江苏的农村,1962年的一天,俞敏洪呱呱坠地。在这片简朴的土地上,他的童年充满了农家的朴实与勤劳,却鲜少人能预见,这个农家孩子将来会改写中国的教育历史。 俞敏洪的成长环境并不富裕,家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在那个年代,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对于俞敏洪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责任。他深知,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开启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1978年,高考的那个晨曦照进了俞敏洪的小屋。他满怀希望地步入考场,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北京大学。然而,命运并不总是顺从愿望。当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他的心沉入了谷底。没能一次成功,这对于任何一个青年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但俞敏洪没有选择放弃。他回到了家乡的一个县补习班,决心再次挑战。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看出了他的潜力,鼓励他说:“敏洪,你的潜力远远没有被发掘,再试一次,你一定能成功。” 受到这番话的鼓舞,俞敏洪开始了艰苦的复习。白天,他跟随老师学习;夜晚,他在昏黄的灯光下独自复习。他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在第二年,他如愿以偿地踏入了北京大学的校园。 然而,大学生活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相比,俞敏洪感到自己落后了很多。他曾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低声自语:“我怎么能追上他们呢?”这种挫败感让他在班级中逐渐变得无人问津,仿佛成了一个“透明人”。 更严峻的挑战在大二那年降临。他被诊断出肺结核,这意味着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他心爱的校园。在家中的漫长休养日子里,他开始大量阅读。从文学到哲学,从历史到科学,他像是在与孤独和病痛进行斗争,用知识武装自己。他常对母亲说:“妈妈,这些书是我的良药,它们让我感觉自己还活着,还能继续前行。” 1985年,俞敏洪带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执着,走出了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继续留在这所他深爱的学府。然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面临着生活的实际压力。北大优越的学术环境与北京城市生活的高昂成本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他不得不在校外秘密开设补习班,给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辅导。 六年后的1991年,这个秘密终于被揭开,俞敏洪因此被迫辞去了北大的教职。失去稳定工作的他,面临着严峻的生活挑战。在北京这座繁华都市,他几乎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在漫长而艰难的寻房过程中,俞敏洪偶然遇到一户要出租房屋的家庭。他注意到房东的孩子成绩不佳,这激发了他的一个灵感。他向房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如果我能帮您的孩子提高成绩,您能否免除我的房租?”房东对俞敏洪的提议感到惊讶,但也看出了他的诚意和能力,最终同意了这个不寻常的交换条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俞敏洪全心全意地辅导这个孩子,不仅帮他补足了学习上的短板,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经历和知识激励这个孩子。最终,孩子的成绩突飞猛进,进入了年级前五名,而俞敏洪也因此解决了住宿问题。 但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让俞敏洪意识到了教育的力量。他开始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教育可以点亮希望。 1993年,俞敏洪创立了新东方学校,标志着中国民营教育的新篇章。但创业之路充满荆棘。他曾遭遇身心的重创,甚至一度被绑架和抢劫。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新东方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俞敏洪并没有放弃,他调整了发展方向,引领新东方走上了新的征程。 俞敏洪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传奇。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实现梦想。 今天,新东方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面旗帜,而俞敏洪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 1. 《俞敏洪传》- 作者:张维 2. 《新东方教育:中国民营教育的先锋》- 作者:刘思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