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轮书话[超话]#农业移民对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人为干预(以下引自马立博《中国

尔岚看过去 2024-08-10 12:33:39

#埴轮书话[超话]# 农业移民对珠江三角洲形成的人为干预

(以下引自 马立博《中国环境史(第2版)》)

珠江河口特殊的地形和水文条件以及堤防的作用共同导致了沙田的形成。在位于三角洲入口的桑园围和其他堤坝建造之前,西江和北江的洪水常常会漫过河岸,在河道边的沼泽中沉积泥沙;一些泥沙则被冲到更远的海湾中,形成三角洲。但防洪堤建成之后,河道被固定下来,沉淀物基本都被冲进了海湾里。

当然,一些沙田是自然作用形成的,但大部分是人为塑造的结果。形成沙田的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但要成为可耕作的土地还需要若干年的时间。当自然作用导致沙洲逐渐升高到接近水平面时,人们会往沙洲的四周投下岩石,这不仅可以固定已经存在的沙土,也可以阻拦更多的沉积物。在建成更为牢固的围栏后,还可以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在土壤中固氮)以改造沉积物。经过三到五年以后,沙田就可以种植稻米了。按照17世纪学者屈大均的说法,一般是耕作稻米三年后再休耕三年。

沙田一旦形成,就会有更多的泥土沉积在它的下游,通过上述的方法,更多的泥土可以被阻拦下来形成更多的沙田,长此以往,直到系列沙田组成数千英亩的耕地。这些连接着的沙田被称为“母子沙田”,以比喻最初的沙田和由其派生出的沙田间的关系。顺着这种比喻延伸下去,我们可以说是沙田的家族甚至宗族组成了珠江三角洲。还需要指出的是,三角洲不仅是人类劳作与自然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也是在蒙古入侵华南的特殊情况下才产生的。

珠江三角洲并不是由纯自然进程而形成并一直在那里等待着北方汉人移民去开垦的。事实上,三角洲的形成是一系列复杂的因果链的结果。移民岭南的汉人早期由于害怕南部河流地区的疾病而倾向于定居在广东北部的山区,他们的土地清理工作最终导致了泥土流失而被河流裹挟南下,但绝大部分的泥土并没有到达海湾地区,而是沉积在了北江、东江和西江下游的洪泛区。直到宋代建造了防洪堤坝设施以后,河水才携带着泥沙直冲入珠江河口。但即使是这样,如果没有蒙古南侵导致北方难民南下并在海湾岛屿地带拦沙造田的话,泥沙还是有可能被继续冲到海湾更远的地方。珠江三角洲的产生和它后来成为岭南人口稠密、农业富庶的中心区是一个历史的偶然结果,而非自然决定的。我们可以猜测如果没有蒙古入侵这一“偶然事件”,这一过程是否还会发生。无论结果怎样,当1368年蒙古人被逐出中原而农民军领袖朱元璋建立起明朝时,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就已经开始了。

0 阅读:0
尔岚看过去

尔岚看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