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本身跟李隆基一个战线,为何最后被他除去?    景龙四年(710)六月,

史珍香聊史 2024-09-12 19:09:10

上官婉儿本身跟李隆基一个战线,为何最后被他除去?    景龙四年(710)六月,上官婉儿的政治立场已完全转向太平公主一方,因此上官婉儿协助太平公主进行了一项相当重要的政治活动——起草中宗遗诏。   上官婉儿此时又重新执掌草诏权,甚至能够参与起草中宗遗制,中宗驾崩前后,上官婉儿在政治上与韦后决裂,因此当韦氏集团欲倾覆政权时,上官婉儿又重回决策中心,与太平公主共谋“引相王辅政”,以此牵制韦后集团势力。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得以伪造中宗遗诏,说明中宗驾崩后,韦后虽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动作,但并未达到权倾朝野的程度,其对于宫廷内部的控制力应该比较有限。   上官婉儿其时以昭容身份起草诏敕,可能说明景龙末年上官婉儿泣血极谏,表请退为婕妤事件之后,在很短时间内又有品级变动。   面对中宗的突然驾崩,韦后的态度则是“秘不发丧,总亲庶政”,在政治和军事上随即有所动作。正式发丧之前,在宗楚客韦温等韦后党羽的坚持下,“相王辅政”一条被从遗诏中删除,意在将相王排除在决策集团之外。   此外,韦后安排亲信裴谈、张锡等占据朝宰相要职,又派兵五百人“备谯王重福”,同时“与兄太子少保温定策,立温王重茂为皇太子,召诸府兵五万人屯京城,分为左右营”。   重福、重茂均为中宗之子,重福于神龙初年为韦后所谮,长期流贬均州,不得回京,而重茂其时尚还年少,政治势力和经验比较单薄,韦后调兵控制李重福,又欲立重茂为太子,其临朝称制之心已昭然若揭。   基本控制朝政局面后,韦后为进一步掌握权力,立即着手加强军事力量,使“内外兵马诸亲掌,仍令韦温总知。   与此同时,宗楚客、武延秀等武后亲信及诸韦子弟“共劝韦后尊武后故事”,宗楚客“又密上书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韦氏集团各项行动均表明,韦后意欲发动军事政变来实现夺权的目标。   唐隆元年(710)六月庚子日,太平公主与李隆基联合发动了铲除韦氏势力的唐隆政变。虽然在韦党势力的干涉下,“引相王辅政”被从遗诏中删除,“但这份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共同谋划起草的遗诏,无疑是上官婉儿政治立场的最好证明,理应可以帮助她在政变中保全自身。   但令人意外的是,当上官婉儿“执烛帅宫人迎面之”,向政变军出示遗诏时,李隆基却不念婉儿制草遗诏之功,不顾手下大臣刘幽求之言,甚至冒着与太平公主同盟破裂的风险,执意杀死上官婉儿。   李隆基之所以坚持诛杀上官婉儿,是为了彻底拔除武、韦势力,杜绝女性涉足政治的机会,破坏并重建所谓的“武则天以来女性参政的宫廷权力结构”。 对于临淄王李隆基而言,如何从各方势力手中夺取权力,最大程度地控制朝局,才是其发动政变的要务所在。   因此,上官婉儿看似意外的死亡背后,蕴含着李隆基积极争夺政治权力,意图控制朝局的野心。笔者认为,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虽与李隆基联合平难,但双方显然均是为己利而谋,一旦诛韦目标达成,双方即出于政治利益的差异,由盟友变为政敌。   李隆基显然意识到了其与太平公主难以避免的冲突,于是在政变过程中便先发制人,将素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又曾执掌草诏重任的上官婉儿斩杀,以此削弱太平公主的力量。   上官婉儿之死,使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政治矛盾得以暴露,太平公主由此开始借助容宗的力量,与李隆基进行政治角力。   此外,随着上官婉儿的死亡,武周以来被武则天所提拔任用的参政女官,也至此消失于政坛。 上官婉儿死后,并没有与韦党一起被罗列在罪臣名单中,“亦没有以罪人的身份安排后事,反而被礼葬赠官。   以上一系列颇具昭雪意味的活动,毫无疑问出自太平公主的安排,也反映出景云年间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开展政治斗争的痕迹。   上官婉儿身后形象的变化主要涉及睿宗朝政治斗争,不属于本文讨论范畴,故在此不展开详细论述。   总体来说,上官婉儿在武则天的提拔下,摆脱了“罪人”的身份,作为参政女官协助武则天处理政务,并在武周时期成为参政女官群体中的“首席秘书”,拥有了涉足机要的机会。   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的名位取得了比拟外朝官员的“晋升”,参政职权也有所扩大,得以独掌草诏职权。   上官婉儿在其参政权力扩大的过程中,加入了韦后、太平公主等女性干政势力的宫廷斗争,并利用其职权进行了一些政治活动,但最终丧身于宫廷政变。   与武周朝其他参政女官相比,上官婉儿参与政治的时间更长,涉足政治的程度更深,其身份名位甚至出现了一定的制度化倾向。   但是,无论是在武周还是中宗朝,上官婉儿虽然能够参与政务运行,甚至有机会涉足机要,但其职权直接受到皇帝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不可能完全取代政务运行中外朝官僚的地位和权力。

0 阅读:161
史珍香聊史

史珍香聊史

一个纯粹的历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