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在清朝历史上,贪污大案屡见不鲜,但提及“清朝第一大贪污案”,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巨贪和珅。然而,和珅虽贪,其案件规模与影响却不及发生在乾隆四十六年的甘肃冒赈案。此案不仅涉案金额巨大,更牵涉到甘肃官场的大小官员,堪称一场官场地震。
甘肃冒赈案的起因,竟源自一次“出于好意”的捐款。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苏四十三反清起义,陕甘总督勒尔谨调度不利,惹怒乾隆。此时,与勒尔谨关系密切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为了自救,找到和珅支招,决定捐献一笔银子以博取乾隆的同情。然而,这一举动却意外引起了乾隆的怀疑,从而揭开了这起惊天大案的序幕。
原来,早在七八年前,甘肃官场就已经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贪污活动。起因是朝廷停止了一项特殊的业务——捐监。捐监本是为那些科举考试中无法出头、但家里有钱的学子预留的一条特殊通道。然而,在甘肃这样的穷省,捐监所得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块。停止捐监后,甘肃官员们的创收之路被断。于是,陕甘总督勒尔谨上疏请求在甘肃一些地区恢复捐监,并得到了乾隆的批准。
然而,这一决定却为甘肃官场打开了贪污的大门。当时的甘肃布政使王亶望与勒尔谨勾结,欺上瞒下,改变“原令只收本色粮米”为“私收折色银两”,将收取的白银借灾赈的名义任意开销。在王亶望主政甘肃的三年里,他捞到银子超过三百万两,还落了个能员的好官声。接任他的王廷赞也迅速被拉拢下水,继续延续王亶望的操作。
这场贪污活动之所以能够持续数年而不被揭发,主要得益于甘肃官场上下的勾结和欺瞒。他们通过谎报灾情、伪造账目等手段,将贪污的银子据为己有。同时,他们还利用引见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漏洞,结党营私、互相掩护,使得乾隆难以察觉真相。
然而,纸包不住火。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爆发起义,陕甘总督勒尔谨调度不利被革职拿办。王廷赞为了自救而捐献银子,却意外引起了乾隆的怀疑。乾隆通过调查,逐渐发现了甘肃官场的贪污真相。他下令严查此案,最终处理了大小官员56名,其中包括陕甘总督勒尔谨、前后两任甘肃布政使王亶望、王廷赞等封疆大吏。82名官员被革职下狱,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数十人。整个甘肃官场几乎“为之一空”。
甘肃冒赈案的揭露,不仅揭示了清朝官场贪污腐败的严重性,更暴露了捐纳制度、引见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漏洞。此案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制度建设,防止贪污腐败的发生。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贪污腐败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