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个地方叫倍酸新村,谁能猜出来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外人看来,重庆有很多古怪地名和奇葩地名,让人不明就里。比如野水沟,烂泥沟,荒沟,鸭儿凼,四五六七八九公里等等。但其实这些地名得名都是有原因的,也不是随便乱起。
重庆从1930年代起,出现了很多村,以及新村,这些村也是有来历的,虽然有的听起来很奇怪。比如“倍酸新村”。最开始我听到这名字,还以为这里的人生活很惨,倍感酸楚,所以叫倍酸新村,但明显不可能。
那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倍酸”是五倍子酸的意思。这就要说到已故的重大教授,著名化学家,前中科院院士徐僖。
1921年出生的徐僖是江苏人,1937年南京沦陷,国府西迁重庆。徐僖一家也跟着来到重庆。1938年他考入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后来考进内迁贵州的浙大化学系。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日军进犯贵州,徐僖被迫跟着学校继续流亡。在青少年时期经历国难,他心里愈发坚定为国家富强努力奋斗的理想。1947年徐僖工费赴美留学,研究出五倍子制作塑料的工艺(五倍子就是中药那个五倍子),获得硕士学位。1949年徐僖和同学辗转回国建设新中国,到重大化学系任教。
1953年,徐僖主持建成重庆棓酸塑料厂,就是用五倍子酸制作塑料。这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作为我国最早研究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徐僖被尊称为“中国塑料之父”。
所以,倍酸新村其实很有历史。而且,据这里住的退休老职工讲,抗战陪都时期,倍酸新村这里就是中央炼油厂,解放后成为重庆塑料厂,后来改名重庆合成化工厂。在国企黄金年代的1980年代,合化厂曾经有技术员400多人,工人3000多人,绝对是国企大厂。
然而,后面的故事就和我去过的大多数重庆国企老厂一样,在改开大潮中,合成化工厂逐渐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自己固有的例如组织人事,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上的弊端也暴露出来,最终效益越来越差,在2000年左后最终被其他外来企业以两千万价格兼并。几位老职工说,当年厂里那些机器价值远不止两千万,但没办法,最后就是这样的结局。
如今,合化厂家属区还在原来这个位置,挨着重棉一厂和二厂,在汉渝路旁边,沙滨路上面,沙坪坝老城区的密集房屋中隐藏着。家属楼从1950年代到1980年代都有,太破旧的已经有些废弃了,但还有不少住着人,主要是退休职工。他们平时就过着普通的退休生活,周围环境破旧杂乱,不过地理位置方便,生活倒也过得去。


















尕布里丘
这些旧房子看起确实倍感心酸
英英英子_Carrie
真有范,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