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130师691团团长吕正操,在梅花镇伏击日军,

熹然说历史 2025-03-27 21:19:48

1937年10月,抗日战争爆发后,130师691团团长吕正操,在梅花镇伏击日军,两战歼敌800余人。正在浴血杀敌之时,53军却抛下691团独自作战,拍拍屁股南下走了。 1937年10月9日,东北军第53军130师691团团长吕正操接到一道命令:率两个营驻守梅花镇,掩护53军主力南撤。这位坚毅的军官也许未能想到,这道命令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 梅花镇位于河北藁城、赵县、栾城三县交界处,环村三路直通各县城,地势开阔,易守难攻。吕正操深知此地战略价值,立即进行周密部署。他将1营安置在土城内,3营则驻扎在附近的四德村,火炮就位,严阵以待。这座普通的土城,围村四里有余,城墙坚固,外有环村壕沟,自然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10月10日拂晓,灰蒙蒙的天空下,数营日军从西北角发起猛攻,直扑1营阵地。刹那间,双方火力陡然骤起,山震谷应,浓烟滚滚。日军原本以为能轻松突破,却未料到迎接他们的是691团如狂风骤雨般的密集火力。机枪扫射声中,日军一排排倒下,很快阵前就堆满了尸体。 "再打一轮!"吕正操在战壕中大声命令,"不要浪费一颗子弹!" 日军渐渐意识到这支东北军的实力,尝到了苦头。攻城部队四面发起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1营的防线半步。当地群众也奋勇支援,冒着炮火为官兵送伤药、弹药和食物。 "团长,53军主力已经撤离了,我们怎么办?"副官跑来报告。 吕正操面色沉重,环顾四周战场。他已经意识到,691团成了孤军。他不禁想起"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奉命撤离家园的屈辱。这一次,他不愿再留下遗憾。 当夜,吕正操集中全团力量,率领3营向西突围,与1营浴血会师。11日黄昏,部队决定从东门突围。排长乔某主动请缨带领16名勇士负责断后。 "鬼子杀人,快逃命!"断后的勇士们高喊着,为大部队争取时间。他们明知这可能是最后的战斗,却毫不犹豫。 这场看似普通的小镇会战,创造了惊人的战果:日军伤亡700余人,而691团仅伤亡二十余人。一个震惊中外的事实诞生了——仅仅几百名中国军人,就挫败了数倍于己的日军进攻,狠狠打击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然而,正在吕正操和他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之际,53军主力却已经撤得无影无踪,留下691团独自面对日军的围追堵截。这一战虽然胜利,却也让吕正操内心做出了重大抉择。 三天后,日军卷土重来,占领了梅花镇,恼羞成怒的侵略者在镇上进行了血腥报复。他们屠杀了1547名无辜百姓,杀绝46户,烧毁房屋600余间,妇女儿童无一幸免。 梅花镇一战过后,吕正操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在他心中,一个重大决定正在酝酿。早在1937年5月,这位东北军军官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只是时机未到,他从未对外透露。 "这不是第一次了。"吕正操将手中的军帽狠狠摔在桌上。他想起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的情景:日军入侵东北,而东北军却接到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匆匆撤离家园。那种屈辱,那种无力感,一直潜藏在每个东北军人的心底。如今在梅花镇,历史又一次重演——53军主力在他们浴血奋战时悄然南撤。 部队中的情绪同样低落。许多官兵聚在一起,商议未来出路。"我们为什么还要听命于国民党?"一位军官激动地问道,"难道忘了'九一八'时的耻辱吗?" 吕正操组织了一次秘密座谈会,会上大家一致决定: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先锋队,脱离国民党旗纶,效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抗日根据地另起炉灶,继续抗战。 "跟我走的,愿意真正抗日的,从现在开始收拾行装!"吕正操的声音坚定有力。最终,691团约四分之一的官兵选择了追随他,其余虽然未随行,但也表示支持他们的决定。 1937年底,吕正操带领这支队伍奔赴河北保定一带,开始重建抗日武装。寒冬腊月里,他们走村串户,宣传抗日主张,招募新战士。原691团的老兵们担任骨干,训练新加入的农民子弟。短短几个月,部队规模扩大了数倍。 "我们不能再等了,太行山才是我们的方向。"1938年初,吕正操下定决心北上。太行山区地势险峻,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八路军的游击队。队伍沿途缓慢北上,一路宣传抗日,号召农民加入抗日行列。各村镇民众热情相助,为他们提供粮草接应。 到达太行山区后,吕正操宣布部队正式更名为"人民抗日自卫军",并入八路军战斗序列。从此,这支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然而,抗日之路并非坦途。初期装备极其单薄,只能依靠缴获日伪军的武器补充。队员们经常挨饿受冻,扛着八九十斤重的枪支弹药,翻山越岭。1941年底,日军得知吕正操部队归顺共产党后,出动万余兵力围攻。自卫军奋勇杀出重围,转移至太行阴山一带,之后在华北各地开展游击战斗,足迹遍布太行山、伏牛山、信都、冀中等地。

0 阅读:56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