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周恩来去苏联期间,斯大林非常欣赏他,表示希望周恩来担任当时的最高领导

墟史往事 2025-08-16 10:05:19

1930年,周恩来去苏联期间,斯大林非常欣赏他,表示希望周恩来担任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坚决推辞。后来谈到这个话题,他坦率地说,他不适合当一把手,而适合当助手。   很多人可能认为,周恩来最主要的才能是外交,其实他的军事工作也干得非常出色。当年轰轰烈烈的上海工人起义,也是由他组织策划的,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战果。可以这样说,我党武装力量的创立与发展,背后都有周恩来的身影。   南昌起义遭到挫败时,周恩来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一直缠绵病榻,只能被同志们抬着撤退。几经辗转,他又回到了上海领导情报工作,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定海神针。   这时的特科工作难度很大,事急从权,一部分成员都是从当地帮会中招录进来的,江湖习气重,认钱不认人,很难管理,这些人中就有顾顺章。   为了严肃组织纪律,而亲手制定了“三大任务”,给成员们划出了行动上的准则和底线。他很清楚,有一部人人员贪财好色,散漫惯了,毫无纪律观念,哪怕是执行任务也没有底线,如果没有严格的约束,说不定哪天就捅娄子了。   周恩来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是个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他的情报和外交工作,连当时的美国特使马歇尔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他是一名了不起的外交家。   还有一个大人物,很早就看出了周恩来的能力,总想拉拢他为己所用,这人就是斯大林。上世纪30年代,周恩来前往莫斯科公干,那时候国内的工人运动屡遭挫折,情况并不乐观,斯大林对负责人向忠发很不满意。   接触周恩来后,他动了换将的念头,想让周恩来顶上去。周恩来不是个热衷权力的人,以自己不适合当一把手的理由婉拒了。   但脾气暴躁的斯大林,却并没有怪罪他的“不识抬举”,一直都非常欣赏他。40年代末刘少奇出国访问,斯大林接见代表团时还特意提到了周恩来,他十分感慨地说,中国能有这样一位总理,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周恩来这种谦虚低调的风格,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在党内,他的支持率一直很高,他的工作能力和人品,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30年代遵义会议的时候,他在党和军队内部的权力就比毛泽东大很多,但他并没有依仗这些搞山头主义,而是真心诚意地将毛泽东推了上去,这种公而忘私、光明磊落的做法,让人不得不佩服。   就这样,他心甘情愿退居第二,尽心竭力地辅佐毛泽东,从没有丝毫怨言。周恩来和毛泽东,堪称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对黄金搭档,强项互补,合作起来非常合拍。毛泽东是那种高瞻远瞩,擅长做全局规划的人,他常常会有反常规的想法,一般人根本接不住。   而这正是周恩来的优点,他心思缜密,能够把事情落实到最细微之处。他性格温和,能够平心静气地与人沟通,轻松化解矛盾。美国记者斯诺就曾客观评价过周毛二人,他说,周是一个执行力极强的人,能够从千头万绪中理出头绪,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能激发他的斗志。   尼克松也研究过这对黄金搭档,他说,毛是精神领袖,没有他革命的火焰不会烧起来,但周恩来像个阀门,没有阀门,大火燃烧太猛烈,可能把一切都化为灰烬。   建国初期百废待新,很多工作都杂糅到一起,暂时也找不出这么多合适的人,周恩来便军事、外交一肩挑,工作负担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日理万机”这四个字就是他工作的生动写照。   在总理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社会动乱时期,他的工作量成倍增长,那时候他都精神压力也达到了极限,要不是靠着超人的毅力坚持,恐怕早就倒下了。   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他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这样不要命的工作,也最终毁掉了他的健康。   1972年,身体不适的周恩来去了医院,得知了自己患上膀胱癌噩耗后,他并没有公开病情,仍然强忍病痛,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一直硬撑到了1975年,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没闲过,去世时已经油尽灯枯,看了就让人心疼。   周恩来对自己有着清晰的定位,他要做现代的诸葛亮,倾尽毕生心血建立新中国。1976年他去世的时候,举国哀悼,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为他的离去留下了眼泪,人们自发为他送行,这才有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场面。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墟史往事

墟史往事

人间只道黄金贵,不问天公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