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海军司令准备坐102艇,到珠江口外看看,不料艇长难为情道:我还不懂操纵

熹然说历史 2025-08-17 22:17:08

1951年海军司令准备坐102艇,到珠江口外看看,不料艇长难为情道:我还不懂操纵,去不了。司令听后一惊,再问旁人,竟无人敢去。司令勃然大怒:“海军艇长操纵都不懂,怎么打仗?” 1951年的黄埔港,海军刚打了万山海战的胜仗,司令员满怀信心想出海视察。谁知一句”我还不懂操纵”让现场尴尬无比,八个艇长竟无一人敢出珠江口。这个看似简单的出海计划,背后折射出新中国海军建设初期怎样的困境? 1950年1月,肖劲光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最初成立的海军连一条船都没有,他到威海刘公岛视察防务时,都不得不向渔民借船。这位被毛主席戏称为”旱鸭子”的海军司令,面临的是一个几乎白手起家的困难局面。 肖劲光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赵洲港,由于家境贫寒,是兄妹6个里唯一一个上学的孩子。1921年,18岁的肖劲光赴苏联学习,听过列宁讲演,作为东方代表为列宁守灵,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再度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被毛主席盛赞为”全军第一个科班出身的学军事的军事家”。他参加过北伐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指挥过四保临江、衡宝战役等重大战役。 1951年11月20日,肖劲光来到广州黄埔港视察中南海军第一舰队。这支部队刚刚在万山海战中取得了”小艇打大舰”的光辉战绩。在码头会议室里,聚集着快艇十一大队的八名艇长,他们大多是刚从舰艇学院毕业的年轻军官。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艇长们汇报着训练情况和装备状况。肖劲光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对海军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会议接近尾声时,他提出想到珠江口外看看,了解一下海况。 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让现场气氛瞬间尴尬起来。102艇艇长难为情地说自己刚到艇上一个来月,还不懂操纵。肖劲光震惊地发现,八个艇长中竟有六个是刚毕业的学员,都没有把握航行到珠江口外。剩下两个稍有经验的,也只是在天气好的情况下跑过内伶仃,不具备夜间航行能力。 面对这种情况,肖劲光勃然大怒。他严厉地指出,海军艇长操纵都不懂,这样怎么能打仗?这不是小问题,外敌环伺,珠江口乃至南海一带形势严峻,必须迅速掌握实际操舟技能。 这次珠江口的尴尬经历让肖劲光深刻认识到海军建设中的根本问题。他常说”老干部碰到新问题”,建设新中国这样的事避免不了,只要肯学习,什么都不怕。回到北京后,他立即制定了一系列改进措施。 肖劲光组织了大规模的舰艇长培训活动,邀请有经验的原海军人员担任教官,重点加强实际操舟技能训练。他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规定艇长必须通过实际操作考试才能独立执行任务。同时加强与地方海员和渔民的合作,学习他们丰富的航海经验,许多优秀民间海员被吸收到海军队伍中。 肖劲光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空、潜、快为主,以潜艇为重点”,“建设一支现代化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的海军建设方针。他运用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创造性地提出要打好组织建设、政治思想建设和技术建设三个”桩子”。 在肖劲光的精心培育下,当年那些在珠江口不敢出海的年轻艇长们,多数都成长为海军骨干力量,有的甚至成为舰队指挥员。他们不但能够熟练操纵舰艇航行到珠江口外,更能够驰骋在南海乃至远洋。 肖劲光在海军司令员位置上一干就是30年,是世界海军史上担任此职务时间最长的司令员,被毛主席誉为”终身海军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的海上力量。 1989年3月29日,肖劲光逝世,应其遗嘱,骨灰撒入了他无限眷恋的大海。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中国海军,肖劲光的夙愿终于实现。如今人民海军已发展成为拥有航母、核潜艇、驱逐舰等先进装备的现代化海军。 那个1951年珠江口的尴尬瞬间,见证了人民海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历史进程。肖劲光用30年时间证明,实事求是、勇于面对问题的精神,正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宝贵财富。你觉得新时代的军队建设还需要这种”较真”精神吗?

0 阅读:68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