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欧盟委员会宣布了一个让全球瞠目结舌的消息!8月12日,欧盟26国领导人突然抱团发声,除了匈牙利全票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还承诺继续砸钱送武器!这场面堪称“欧洲版变脸大赛",一边喊着“只有停火才能谈正事”,一边又准备加码军援乌克兰,这种“边喊停火边送炮弹”的操作直接引爆争议。
【信源】人民日报---除了匈牙利,欧盟26个成员国发声支持乌克兰入盟
8 月 12 日,欧盟 26 国领导人(除匈牙利外)全票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并承诺继续提供军事援助,这一决策与一周前 “只有停火才能谈正事” 的表态形成鲜明反差,引发国际社会对欧盟战略意图的广泛讨论。
从直观层面分析,欧盟的行动有两个关键方向:其一,在政治领域推动乌克兰于年内开启入盟谈判,进而将其融入欧洲体系;其二,在军事领域投入巨额资金,以帮助乌克兰应对冬季的战事。
这背后是欧盟的 “安全投资” 战略 —— 将乌克兰打造成抵御俄罗斯的 “前沿哨兵” 和战略缓冲带,以重新划定自身地缘安全边界,从 “靠谈判换安全” 转向 “靠投资获安全” 的现实主义路径。
然而,这一战略充满矛盾。尽管打着 “和平机制” 旗号,欧盟援助的武器却日趋重型化,作战指导也更精细,实则是以和平为名进行军事支撑。
这种 “含混的震慑” 手法,一方面想要对俄罗斯形成威慑,另一方面又想遮掩内部在援助乌克兰的成本与风险问题上的疑虑,一心想在触怒俄罗斯和防止自身陷入失控境地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明确反对,其依据包括近九成民众不愿用税收援乌、乌克兰《国家语言法》影响境内匈牙利族人权益,以及匈牙利 70% 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彻底反目将导致取暖费暴涨等现实考量。
民间层面,对援乌的不满也在蔓延。法国的果农们正因为补贴大幅削减而对援助乌克兰的举措提出质疑,他们觉得自身的生计都成了问题,为何还要将资源投向远方的战事;
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家庭主妇们则因燃气账单飙升至原先的两倍而发起抗议,她们直言这是在为一场遥远的战争买单。欧洲多国面临通胀与能源危机,民众更关注国内问题,民意分化影响着政治决策。
到今年 8 月为止,欧洲向乌克兰提供的军事援助金额已达 805 亿欧元,这一数字已然超过了美国的援助规模。在近期提供的 5 亿欧元援助资金里,有 1.6 亿欧元的来源比较特殊,它出自那些被冻结的俄罗斯企业资产所产生的利息。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能够随时动用的活期资金已经剩下不到 300亿了,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未来恐怕不得不动用到本金部分。军援内容具体,且已从秘密转为公开,并与入盟进程绑定。
但乌克兰需偿还三成援助贷款,预计 2026 年对欧盟军事债务将达 500 亿欧元,相当于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陷入债务困境。
与此同时,欧洲军工企业获利丰厚,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对乌军售额暴涨 470%,法国泰雷兹集团股价因接乌订单半年内飙升 23%。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急于推动年内启动入盟谈判,以应对美俄可能的 “土地换和平” 协议,乌军也在苏梅地区推进以争取谈判筹码。但乌议会内部对此存在忧虑,质疑无法偿还军债时可能牺牲主权。
在全球地缘博弈中,欧盟影响力有限,美俄讨论乌克兰问题时未邀请欧盟。欧盟领导人想在特朗普面前展现团结,却难掩内部分歧,匈牙利的反对甚至可能成为特朗普要价的筹码。
历史经验警示,北约介入南联盟时耗费远超预期。多国智库认为,欧盟的 “军事支持 + 政治许诺” 可能加剧地区对抗风险。
在援乌疲劳、内部民意撕裂和外部博弈的困境下,欧盟的 “模糊威慑” 战略能否经受住时间考验,是其将欧洲引向光明还是拖入泥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