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我们与中国的问题之一是我们让他们拿走了曾属于我们的企业。因此,我们从中国购买如此多商品的原因是我们曾经自己生产这些商品,但我们让中国夺走了它们,我们将它们拱手让给中国,而现在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 2023年华为Mate 60突然开售那天,得州仪器的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的芯片设备。他们桌上的咖啡杯印着“美国制造”,可拆开设备外壳,30%的电容电阻都印着“Made in China”。 这场景恰是全球化的缩影:美国设计图纸上的线条,最终要落在中国工厂的流水线上才成真。 卢比奥说“我们让他们拿走了”,却没提2001年中国入世时,华尔街投行是如何敲锣打鼓,他们算准了中国13亿人的市场,能让通用汽车的利润翻番,能让可口可乐的糖浆销量再涨三十年。 1972年,尼克松的“破冰之旅”不仅带来了熊猫,更给美国企业递了把钥匙。那时的中国,刚从“三来一补”起步,东莞的工厂里,女工们踩着缝纫机给耐克加工鞋面,每双鞋赚3毛钱加工费。 美国企业起初只是试探,把低端环节挪过来,核心技术攥得紧紧的。 可到了90年代,情况变了:中国工人的熟练度上来了,供应链像毛细血管般铺开,一颗螺丝钉从下单到送货不超过48小时。 通用电气把热水器生产线从肯塔基搬到青岛,成本降了40%,股东年会上,CEO拿着财报说“这是最明智的决定”。 真正的转折点在2008年。金融危机让美国企业更疯狂地压缩成本,而中国4万亿计划带来的基建热潮,又让钢铁、水泥、机械的需求暴增。 那天,底特律的汽车工人看着电视里中国工厂的流水线,第一次觉得手里的扳手有点沉,他们生产的皮卡,在中国卖得比本土还贵,可福特公司还是把更多产能移到了重庆。 工会主席在集会上喊“要工作”,可董事会的邮件里,全是“中国市场增长率15%”的数字。 卢比奥没说的是,那些“被夺走”的企业,其实赚得盆满钵满。 通用汽车2022年在中国卖了230万辆车,是美国本土销量的1.5倍;苹果在华营收占全球20%,富士康的组装线让iPhone的毛利率维持在45%以上。 与其说“被夺走”,不如说美国企业主动选择了“两头赚钱”:用中国的低成本生产,再把产品卖回高溢价的美国市场。 中国这边,也没停留在“加工车间”。从2010年开始,华为把从爱立信、诺基亚学来的通信技术消化升级,5G专利数量超过高通;比亚迪从给丰田做电池代工,到自己造出电动车,2023年全球销量超过特斯拉。 这些变化让美国坐不住了,喊着“技术被盗”,可翻开2005年的合资协议,通用汽车清清楚楚写着“向中方转让发动机制造技术”,那是为了换市场准入,自愿签的字。 2018年特朗普举起关税大棒时,美国企业最先慌了。 哈雷戴维森把摩托车生产线搬到泰国,理由是“中国加征关税后,一辆车成本涨了2200美元”;耐克的鞋从中国转到越南,可越南工厂的工人熟练度不够,残次品率比中国高3倍。 所谓“让工厂回流”,成了企业的负担:美国工人时薪是中国的8倍,工会谈判能拖垮投产计划,特斯拉德州工厂的投产时间,比上海超级工厂晚了14个月。 卢比奥的言论里,藏着对美国自身问题的回避。 铁锈地带的凋零,不全是中国的错:自动化机器人取代了30%的流水线工人,而美国的职业教育跟不上,很多工人学不会操作新设备;基础设施老化,密西西比河上的桥还是60年代的,运货时间比中国长江航运慢两天。 这些问题,在资本流向中国时被暂时掩盖,等潮水退去,才露出礁石。 如今的供应链,早已是你中有我。波音787的机翼在中国生产,再运回西雅图组装;宁德时代在肯塔基建电池厂,给福特的电动车供货。 卢比奥喊着“扭转局面”,可企业的账本最诚实: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工业体系完整的国家,越南造不出的精密轴承,印度缺的稀土加工技术,最终还得找中国。 说到底,全球化不是零和游戏。美国的创新力、中国的制造力,本该像齿轮般咬合。卢比奥的“被夺走”论,更像在给国内矛盾找替罪羊。 那些底特律的工人,需要的不是指责中国,而是职业培训和新的就业机会;美国企业需要的不是脱钩,而是更合理的全球布局。 当华为的麒麟芯片突破封锁,当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达到95%,当美国超市里的“美国制造”标签下藏着中国的核心部件,这些事实都在说:世界早已是一张网,谁也拆不开,也不必拆。 卢比奥的话或许能煽动情绪,却挡不住资本的流向,更拦不住技术和产业的自然演进。 参考资料:美国驻华使领馆
8月14日,美国国务卿卢比奥说:“我们与中国的问题之一是我们让他们拿走了曾属于我
烟雨杏花村
2025-08-19 15:52:20
0
阅读:52
摇了一夜床
脑子有坑 美国转出去的都是低利润行业 高利润行业一直在美欧日台等地区。美国要是连低利润行业都不放过 会有钱给美国佬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