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左)叫邱达仁,他生前是国民党革命军第59军军需处的处长,是张自忠的部属。儿

史海沉钩 2025-08-20 12:18:08

父亲(左)叫邱达仁,他生前是国民党革命军第59军军需处的处长,是张自忠的部属。儿子(右)叫邱维新,抗战时期是陆军的一位上尉连长。 两父子拍下照片这年,正是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 你很难想象,这对穿着粗布军装的父子,上一次见面还是1935年的春节。邱达仁在南京军需处核账,邱维新刚从中央军校毕业,临行前父亲塞给他一本《孙子兵法》,书页里夹着母亲绣的平安符。1938年3月,邱达仁随59军驰援台儿庄,在运河边的临时指挥所前,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邱维新正带着连队构筑工事,军帽下的脸晒得黧黑,看见父亲时,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愣了愣,随即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小虎牙,“爹,您怎么来了?” 邱达仁的手指抖了抖,想摸摸儿子的肩膀,又想起军纪,转而从公文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六个白面馒头,那是他从军官灶省下来的。“前线缺粮,你们连长也得吃饭。”他声音哑得像磨砂纸,邱维新却把馒头往回推,“爹您留着,我们挖野菜也能凑活。”父子俩推让时,远处传来日军的炮击声,邱维新下意识把父亲往掩体里拉,动作熟练得让人心疼。摄影师路过,喊了声“照张相吧”,邱达仁整整衣襟,邱维新抻了抻绑腿,镜头定格时,两人的笑容里都藏着没说出口的牵挂。 这张照片成了绝响。半个月后,邱维新在台儿庄北门争夺战中牺牲。那天他带着一个排死守城门,日军的汽油弹点燃了城楼,他抱着炸药包冲进敌群,最后的冲锋号声里,没人听见他喊的那句“爹,儿尽忠了”。消息传到邱达仁耳中时,他正在清点从徐州城抢运出来的粮食,账本上的数字突然模糊,他用袖口一抹,才发现满脸都是泪。警卫员想扶他,他甩开手,“粮食误不得,前线还等着呢”,转身继续指挥民夫把小麦装进麻袋,指甲掐进掌心,渗出血珠也没察觉。 邱达仁没日没夜地忙,白天跟着张自忠勘察地形,晚上在煤油灯下核对着十万大军的口粮。59军的士兵们都说“邱处长的账本比城墙还结实”,却没人知道他枕头下藏着儿子的照片,每天睡前摸一摸,仿佛能感受到那点残存的体温。1938年5月,他奉命押送一批弹药去禹王山,途中遭遇日军伏击。马车翻进沟里,他爬出来时左腿被压断,却死死抱住装军费的铁皮箱,直到日军的刺刀刺穿胸膛——箱子里的银元叮当落地,映着他染血的脸,像极了那年春节母亲给他的压岁钱。 后来打扫战场的士兵发现,邱达仁的怀表里贴着一张小纸条,是邱维新军校毕业时写的:“愿以寸心报华夏,且将岁月赠山河。”而那张合影,被一个幸存的勤务兵藏在干粮袋里,行军途中雨水泡得边角发皱,却始终完好——就像这对父子用生命守护的家国,纵然千疮百孔,也从未垮塌。 如今再看这张照片,邱达仁的军装第二颗扣子没系好,邱维新的绑腿梢子垂着一截——那是匆忙中留下的破绽,却是最动人的真实。他们不是课本里的“英雄符号”,是会牵挂儿子的父亲,是想孝敬父母的儿子,是在战火里拼命把对方往生路推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我们今天的山河无恙。 当你抱怨生活不易时,想想1938年的那个春天,一对父子在战场边缘的匆匆一聚,成了永别。他们没机会看高铁穿行华夏,没机会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甚至没机会好好吃一顿团圆饭——却用生命给了我们拥有这一切的机会。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