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2020 年 9 月 15 日,一架波音 747 货机降落在深圳宝安机场,舱内装着台积电代工的最后一批麒麟 9000 芯片。这架飞机不仅运走了华为的最后希望,也让台积电亲手切断了一条长达十年的黄金合作链。 华为曾是台积电第二大客户,每年贡献 300 多亿营收,占比 11%。更关键的是,华为愿意为新技术买单。 2009 年台积电推出 CoWoS 先进封装技术时饱受质疑,华为不仅第一个下单,还提供了大量反馈数据,帮助台积电垄断高端封装市场。之后的 10nm、7nm、5nm 工艺,华为的大单降低了台积电的研发风险,最终助力其登顶全球晶圆代工龙头。 失去华为后,台积电一度以为苹果、英伟达的订单能填补空缺。这些订单确实增加了,2024 年 Q4 北美收入占台积电营收的 75%,2025 年追加 1000 亿美元投资后,对美依赖进一步加深。 然而,过度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正在显现。美国政府的政策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芯片法案》虽然提供了 66 亿美元补贴,但要求台积电 5 年内限制股票回购,并分享超额利润。 更麻烦的是,美国工厂建设成本高昂,亚利桑那州工厂投资 650 亿美元,补贴仅占 10%,且面临人才短缺、技术磨合等问题,投产时间一推再推。 反观华为,在被台积电断供后,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2025 年 8 月,华为 Pura 80 系列手机搭载麒麟 9020 芯片正式上市,这款芯片采用全新三丛集架构,多核性能提升 15%,集成 5G 基带,性能直逼台积电 4nm 工艺。 更重要的是,华为的供应链已经稳定,海外版 Pura 80 Pro/Ultra 官网直接标注 “麒麟 9020”,无需再遮掩。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在快速崛起,中芯国际、寒武纪等企业在成熟制程和 AI 芯片领域取得突破,2025 年中国科技支出增长 10%,目标 2025 年半导体核心材料自给率达 70%。 台积电的困境远不止于此。美国市场虽然订单多,但政策风险巨大。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出的关税政策,让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充满不确定性。 而在中国市场,台积电因为断供华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尽管台积电在汽车电子、AI 等领域试图与中国企业合作,但华为的例子让其他中国客户心存疑虑,担心未来也会被 “卡脖子”。 这场博弈中,台积电看似赚了短期利润,实则埋下了长期隐患。对美依赖加深让其在国际政治风浪中更加脆弱,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则削弱了其不可替代性。 2025 年 Q2,台积电营收增长 45%,看似风光无限,但背后是对美国市场的过度押注。相比之下,华为在被制裁四年后,手机业务重回中国市场第二,麒麟芯片重新亮相,证明了自主研发的韧性。 台积电的这步棋,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自断生路?或许时间会给出答案,但留给台积电的调整空间,真的不多了。 当华为的麒麟芯片重新闪耀,当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日益完善,台积电是否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客户,不仅带来了订单,更带来了技术突破的勇气?这场芯片战争的终局尚未到来,但台积电的选择,已经让其站在了悬崖边缘。
华为这样的大厂有渣男吗?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