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男方49岁、女方37岁。他们的争议点是太太应否继续工作。先生以收入与效

轻鸢看影视 2025-08-20 16:26:27

一对夫妻,男方49岁、女方37岁。他们的争议点是太太应否继续工作。先生以收入与效益为考量,认为太太若能专心照顾孩子与管理家里的生意,才是最划算的选择;太太却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想追寻一份稳定的感觉。这样的矛盾,其实折射出人生阶段任务的不一致。 根据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不同年龄层的人正处理不同的核心任务。接近50岁的先生,正处于繁衍对停滞的课题,重视产出、实际效益与承担责任;而30多岁的太太,则仍在亲密对孤立与自我实现的轴线上,渴望透过工作与丈夫的尊重来确认自我价值。当两人的发展任务不一致,就容易产生谁才对的争执。年轻的一方,往往因经济与资源不及,感受到自卑、不公平甚至被操控,判断力自然受到影响。 这里,其实也能看见三种常见心理状态如何影响人际: 1.自我中心(Egocentrism) 自我中心的人习惯以自身需求与视角为出发点,难以看见对方的处境。例如先生过度强调现实效益,其实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达,忽略了伴侣在追求自我实现时的渴望,会让对方感到不被理解。 2.自卑(Inferiority) 自卑感常使人产生比较,并觉得自己被压过一头。太太在经济资源与人生阶段上的落差,若无法被肯定,容易滋生「我被操控」、「我的选择不算数」的想法,这会削弱她的判断与自主。阿德勒(Alfred Adler)指出,自卑并非坏事,它能激发成长,但若陷入自卑情结,就会导致退缩与不安。 3.自以为是(Arrogance / Overconfidence) 有时自以为是其实是自卑的伪装。为了掩饰内心的不安,人可能选择武装自己,表现出强硬或固执己见的姿态。当一方如此行事时,会让对方觉得被否定,长期下来加深隔阂。 当自我中心、自卑与自以为是交织在一起时,人际关系会陷入恶性循环:一方愈觉得需要证明自己,另一方便愈认为对方不理解,最后双方都困在对立里。 心理学给我们的启发是,这些特质并不是要完全消灭,而是需要转化。首先需要练习换位思考,自我中心的人,可以透过角色互换练习,去问自己:「如果我是对方,我会怎么感受?」这能逐渐增加共情力;也要建立健康自尊,自卑者需要把焦点从比较转向成长,用小的成就来累积自信。记住,价值不仅来自产出,更来自我是谁;在沟通上则要学会柔软的坚定,自以为是的人需要意识到,承认错误或接受新观点不是弱点,而是成长。透过正向沟通技巧,如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可以在不失去立场的同时,也给对方被听见的空间。 这对夫妻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要不要工作而已,而是人生阶段、角色期待与内心特质的交织。当我们能够觉察到自我中心、自卑或自以为是背后的心理动力,便能更有弹性地处理关系中的拉扯。最终,真正的答案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双方能否在彼此的差异中找到共存的方式。

0 阅读:0
轻鸢看影视

轻鸢看影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