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黄招强在护送伤员撤退的时候,意外发现队伍中竟然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于是他拿着枪向这几人询问“口令?”然而就是他这个及时的提问,竟然救下了所有人的性命。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刚打响没多久,中国边境那块局势紧张得不行。黄招强出生在广东河源的一个小地方,家里条件一般,从小就挺能吃苦的。1958年生的他,到了1976年底就应征入伍,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1军121师361团4连7班。那时候他才十八九岁,年轻气盛,训练起来特别卖力,很快就适应了军营生活。没过多久,他就因为表现突出入了党,还当上了班长。 黄招强入伍后,部队很快就调到边境一线,准备应对越南那边的挑衅。1979年2月17日,战争正式开打,中国军队推进到越南境内,面对的都是山地丛林,地形复杂,敌方火力又猛。黄招强所在的单位在前沿阵地打得挺激烈,他带着班里的战士冲锋陷阵,清除敌方火力点。说实话,那场仗打得真苦,双方伤亡都不小。中国军队推进速度快,但也付出了代价,很多战士负伤,需要及时后送。黄招强在一次争夺高地的战斗中,亲手解决了几个敌兵,展现出他的胆识和枪法。 上级考虑到他年轻有冲劲,又细心,就派他带队护送一批伤员回后方。这任务听着简单,其实风险大,因为撤退路上随时可能遇上敌方小股部队的袭击。 护送伤员这事儿,黄招强接下后,就组织了小队出发。队伍里大多是负伤的同志,有的腿伤有的臂伤,走起路来慢吞吞的。黄招强作为班长,自然走在前面带路,一路上他叮嘱大家保持警惕,别松懈。没想到,走到半途,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歇脚点清点人数时,他忽然发现队伍里多了几张生面孔。这些人看起来像伤员,身上裹着绷带,但黄招强眼尖,觉得不对劲。毕竟班里人他都熟,这几个人从哪儿冒出来的? 他没慌,举起枪就问口令。这口令是部队内部临时设的,用来辨别自己人。结果那几个人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黄招强立马反应过来,这是敌方伪装的特工,意图混进去搞破坏。 那一刻,黄招强果断开火,带着战士们反击。敌方特工也就几个人,本想偷袭得手,没想到被识破,很快就乱了阵脚。中国战士火力压制住他们,击毙几个,剩下的逃进丛林。整个过程没持续多久,但要不是黄招强这一问,后果不堪设想。那些特工要是混进去,伤员队伍很可能全军覆没,后方指挥所也得遭殃。这事儿后来上报,上级对黄招强赞赏有加,说他机警救了大家。 其实,这也反映出那时候战场上的复杂性,敌我双方都用各种手段渗透,口令这种简单办法有时真管用。 黄招强护送任务完成后,又回到前沿阵地继续打。整个战争期间,他总共击毙了17个敌兵,这数字在当时算得上突出。要知道,近身作战风险高,很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这个数。他腿上还中了弹,但没撤下去,自己用盐水冲洗伤口,坚持下来。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还参加了全国英模大会。 黄招强的事迹在部队里传开,很多年轻战士拿他当榜样,学他的警惕和勇敢。 战争结束,黄招强没离开军队,继续服役。80年代,他逐步升职,从班长到连指导员,再到营教导员,一步步上来。1997年香港回归时,他调到驻港部队,担任过师政治部主任什么的,后来还当上了副参谋长。驻港那几年,他负责部队管理和训练,工作挺重的,但一直保持低调作风。说起来,他这个人接地气,从不摆架子,战士们都挺敬重他。可惜,天不假年,2007年10月,他因病去世,才49岁。英年早逝,让人惋惜。
越南是铁了心想要中国高铁技术,正忙着做宣传,明确提出要和中国“车同轨”,但是技术
【1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