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说,父亲曾和他讲过与军阀张作霖打交道的经历,让人忍俊不禁。李敖的父亲叫李鼎彝

古往奇趣角 2025-08-21 00:14:02

李敖说,父亲曾和他讲过与军阀张作霖打交道的经历,让人忍俊不禁。李敖的父亲叫李鼎彝,于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后被聘为哈尔滨吉林省立第六中学的校长。 李鼎彝这个人,出生在1899年,那时候还是清朝末年,他的老家在吉林省扶余县,不过祖籍是山东潍县。家里不算富裕,小时候他就靠自学和私塾混日子,特别聪明,从小就能把《论语》和《道德经》背得滚瓜烂熟,这在当时农村小孩里算得上出类拔萃了。长大点,他以吉林省公费生的身份,1920年考进北京大学国文系。 那年头北大正热闹,五四运动刚过去没多久,学校里到处是新思想在碰撞。校长是蔡元培,老师阵容牛得不行,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沈尹默,这些大咖都给他上过课。李鼎彝在学校里待了六年,专攻古典文学和新文化运动的相关东西,到1926年毕业时,已经28岁了。吉林省政府本想公费送他出国留学深造,但他觉得年纪不小了,家里还等着他挣钱养家,就直接推了这个机会,收拾行李回东北老家了。 回到东北,李鼎彝靠着北大这块金字招牌,找工作顺风顺水。先是被聘为哈尔滨吉林省立第六中学的校长,这学校在当时是省里重点中学,他负责管理教学和行政事务。同时,他还去吉林女子师范学校、吉林大学和东北大学兼职当讲师,主要教中国文学史。工资待遇那叫一个好,每月拿银元结算,比一般人高出不少,够他养活一家子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对知识分子挺尊重,地方官员和商人常找他聊天,拉关系,觉得沾点文化气儿。 李鼎彝工作忙,但没耽误钻研学问,他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资料,写出了生平唯一一部书《中国文学史》。这书从先秦到近代,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内容注重历史事实,不搞花里胡哨的理论,算是他教学经验的总结。后来李敖给他加了篇长序,文星书店出过版,但序言惹了麻烦,调查局盯上,书店只好把序页撕掉再卖,避免被禁。传记文学社后来的版本,才完整保留了原稿。 说起李鼎彝和张作霖的交道,那得从东北的军阀时代讲起。张作霖是奉系军阀头子,掌控东三省,自封保安总司令。他出身草莽,当过土匪,后来靠军阀混战上位,手段狠辣,杀了不少人,扩张地盘。但在教育上,他倒没少投钱。1915年,他就上书袁世凯,抱怨奉天教育乱七八糟,经费短缺、管理松散,建议加强监督和法规。这事儿还真管用,推动了地方教育改革。 张作霖后来办了东北大学,花了好几百万,宁可少养五万兵,也要把学校建起来。他请来一流老师,工资准时发,从不拖欠。还办过奉天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学费食宿全免,规模在东北最大。甚至给司徒雷登的燕京大学捐款,五千大洋起步,以后有求必应。张作霖自己没读过书,自称绿林学校出身,但知道教育重要,1918年起大力推职业教育,东北的职业学校从8所增加到不少,满足社会需求。他还把三儿子张学曾送到燕京大学读书,显示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李鼎彝讲的那段经历,就发生在孔子诞辰那天。张作霖脱下军装,换成长袍马褂,跑到哈尔滨各学校,给老师们鞠躬作揖。他说自己是大老粗,什么都不懂,教育下一代全靠老师辛苦,所以特来感谢。没发训词,没下命令,就这么客气地走一圈。 军阀时代,掌权者不敢随便干预教育界,怕显得太自大。比起后来国民党又发训词又下文件的作风,张作霖这套在李鼎彝看来,还算可爱。李敖后来在书里评论,说军阀至少知道尊重知识,不像国民党那么爱摆谱。这事儿传开后,教育界的人都觉得新鲜,因为张作霖平时杀伐决断,却在老师面前低头,显示出军阀对文化的某种畏惧。

0 阅读:38

评论列表

老胡

老胡

2
2025-08-21 02:20

那时候国家四分五裂,军阀不太敢得罪读书人,还怕他们写文章蛐蛐自己。一旦国家统一和平,就该收拾那些管不住嘴巴和手的了。

古往奇趣角

古往奇趣角

奇趣视角,发现历史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