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冷风挡不住交锋的火药味,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没有换来停火协议,反而让战局悬得更高。 三天后,特朗普又拉上泽连斯基和欧洲领导人,在白宫连轴开会。一句“不会派地面部队”,让乌克兰既松了口气,又心里发凉。 欧洲焦虑,美国谨慎,俄罗斯强硬,而外媒追问的焦点却对准了中国,你们怎么看? 普京的态度被盯得紧,过去几个月,他反复强调主动权在俄军手里,可这次在阿拉斯加,口径突然收紧。 拉夫罗夫说,要安排领导人层面的会晤,必须“极其周密”,不能只图媒体效果。 克里姆林宫随后放话,可能会提高谈判代表层级,但对元首见面保持谨慎。 这种转调透露出普京在权衡,他没退场,但也不急着登场,战线和议程在他眼里是筹码。 特朗普的调门同样有摆动,就在白宫会谈前,他还放话乌克兰应该在北约和克里米亚问题上做出妥协。 可到了18日,他在白宫宣布:“美国不会派地面部队。” 紧接着补上“可能提供空中支援”,态度突然多了几分务实。 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次拿捏。特朗普既要照顾国内民意,又要维持自己调解人的姿态,所以才抛出这种灰色选项。 白宫会议的关键时刻,是特朗普提出下一步,他公开表示,将推动一次普京与泽连斯基直接会面,甚至筹备美俄乌三方会谈。 这让欧洲媒体炸开,。布达佩斯被点名为热门地点,日内瓦也在传,但克里姆林宫立刻泼冷水,说“没有准备就不会安排”。美欧愿景急切,俄方却强调程序优先,矛盾直接摆上桌。 欧洲的焦虑不是空的,多家媒体披露,美欧正在研拟一种“类北约第五条”安全保障方案。 意思是,如果乌克兰再遭攻击,欧洲要前置出力,美国可能提供防空和空中支援。 这话听着硬气,但俄罗斯的回应直接:如果绕开俄罗斯,那就不具合法性。没有俄方签字的保障,真能落地吗? 泽连斯基在会后称美方表态是“强烈信号”,可强烈不等于放心。没有地面部队,靠空中支援能不能扛得住?乌克兰人心里没底。 特朗普说的“边打边谈”,在基辅听来未必是福音,反而像一种压力:前线撑不住,就得在谈判桌上割让点什么。 欧洲国家现场也尴尬,一边强调不能让乌克兰割地,一边又离不开美国的安全伞。 会谈进行时,国际油价小幅走高,因为没人看得清停火和制裁的走向,战场没停火,油市就不敢松劲。 战线上的炮火和金融市场的曲线,同一个节奏在抖动。这就是现实,谈判再热闹,前线不收手,局势就稳不下来。 意外的是,外媒把焦点对准中国。外交部记者会上,连续两天追问:中方怎么看白宫会议?会不会与普京通话?会不会加入和平进程? 中国回应很克制,一再强调“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支持一切有利于和平的努力,却对是否参与会谈保持模糊。 这种模糊背后是谨慎,只要表态深入一步,就可能被卷进复杂的站队逻辑,中国不愿被逼着选边,而是坚持让对话存在。 普京的变动,体现在策略收紧;特朗普的变动,体现在务实表态。前者在谋算时间,后者在计算空间。 俄罗斯不急,美国要控,乌克兰想撑,欧洲在推,中国则在稳。多重力量拉扯下,局势扑朔迷离。 更现实的是,普京与特朗普在阿拉斯加面对面后,并没有带来战场缓和。前线依旧有炮火。再高调的会见,也可能只是一场舆论表演。 普京需要借谈判展现姿态,特朗普需要向选民交差,泽连斯基需要安全保障,欧洲想证明自己能出力。能不能真换来停火,还得看直接会晤能否落地。 现在的局面就是一次试探,俄罗斯试探美国的底牌,美国试探俄罗斯的红线,乌克兰被迫承压。欧洲被卷进来,想多说话,却发现能给的不多。 中国被追问,说明外界期待一个平衡点。可问题是,改变还没到触发停火的程度,和平的门槛依然很高。 当布达佩斯和日内瓦的传言继续流转,当乌克兰天空依旧响着防空警报,没有人能轻描淡写地谈未来。 真正的考验,是谁愿意在战场外付出实际代价,而不是在会场说漂亮话。 普京会不会真的坐到桌边?特朗普能不能落实“空中支援”?欧洲敢不敢承担安全承诺?中国会不会被动卷入?这些才是接下来几周内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资料: 新华社,《特朗普普京会晤未达停火协议,克里姆林宫称需充分准备》 路透社,《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白宫会谈,承诺不派地面部队》 中国日报,《外交部回应外媒关于中方是否参与俄乌和平进程的追问》
阿拉斯加的冷风挡不住交锋的火药味,普京和特朗普的会面,没有换来停火协议,反而让战
冰封雪域行者孤
2025-08-21 00:42:45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