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院士!2025年8月10日,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发言完毕,全场掌声如雷,人们不知道的是,已经86岁的倪光南院士,至今仍租住在北京五道口一间普通出租房里。 一提起倪光南院士,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他在中国计算机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被誉为“开路先锋”。 可是,这位被尊称为“大拿”的科学家,却并非一路平坦,二十年前因不识时务,惨遭联想扫地出门。 倪光南出生在浙江宁波的一个普通家庭,宁波自古崇文重教,家人虽然生活清苦,却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小小年纪的倪光南喜欢把收音机、钟表等日常物品拆开,再一点一点地组装回去,不仅能复原原貌,还常常能琢磨出新的用法,动手能力远超同龄孩子。 进入上海复兴中学后,他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知识世界,逐渐对科研产生了强烈兴趣。 倪光南在数学方面有着非凡的天赋,逻辑思维敏捷,解题思路清晰,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 1956年,他顺利考入南京工学院,选择了当时前沿的无线电专业。 大学期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实验室里,常常因为攻克一个难题而废寝忘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 能进入国家最高科研机构,对他来说是梦想的开始。 后来,倪光南接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邀请,发出邀请的是后来被誉为“商业教父”的企业家柳传志。 在两人的会面中,柳传志满怀诚意,向倪光南描绘了公司未来的发展蓝图,并不断强调,如果科研与产业能够结合,中国的计算机事业一定能闯出一条新路。 自此,两人一个主攻科研,一个主抓管理,联想真正的“双核心”格局开始形成。 倪光南主导研发的联想汉卡,解决了电脑处理汉字的难题,为公司赚来上亿利润,那是联想的第一桶金。 紧接着,他主持开发的联想微机轰动全国,1992年推出的486微机,技术上只比国外晚了半年。 他为联想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地基,但在公司未来的路线上,他和柳传志产生了根本分歧。 倪光南主张“技工贸”,坚持深耕核心技术,研发自己的芯片。 而柳传志选择了“贸工技”,先做贸易代理,迅速占领市场。 在那个市场经济浪潮席卷一切的年代,后者显然是更快的成功路径。 倪光南最终离开联想,但他并未就此消沉。 2001年,他加入方舟科技,再次投身芯片研发。 他甚至把自己的院士津贴都投了进去,终于带队研制出中国首枚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性能直逼国际主流产品。 可是,公司CEO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市场订单。 加上当时国内软件生态薄弱,这款优秀的芯片最终没能找到用武之地。2006年,方舟科技濒临破产。 这两次挫败,让他彻底明白,在中国,一项核心技术的成功,远不只是技术问题。 从此,他从一个埋头钻研的工程师,转变为一个为国家科技战略奔走呼号的“吹哨人”。 2025年8月,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掌声为这位86岁的老人响起。 发言结束,倪光南院士没有理会蜂拥的记者,而是独自一人,像普通市民一样挤上地铁,回到了北京五道口。 他在那里有一个家,一个租了二十年的60平米小屋。 倪光南院士并非真的无家可归,中科院曾分给他一套八楼的老房子,只是他年事已高,实在爬不动了。 于是他把那套房租了出去,用租金来补贴现在这间小屋的开销。 他每月的退休金和补贴加起来有一万多元,在北京不算低。 但这笔钱他几乎不过手,八千块直接付了房租,剩下的,一分不留,全部用来资助大学生参加科研比赛。 倪光南院士的生活,被节省压缩到了几乎不能再省的地步。 为了少花一点钱,他只请小时工每天中午来做一顿饭,其他时候便靠简单的剩粥、馒头充饥。 厨房的灶台上,总是放着一口老旧的铝锅,里面温着昨夜剩下的白粥。 客厅的沙发是上世纪的款式,布料因为时间太久了在扶手处泛着油光,记录着岁月的痕迹。 墙角的书柜里塞满了泛黄的书籍和一摞摞资料,夹杂着手写的笔记和图纸。 邻居们习惯了看到他拎着一个旧菜篮,蹒跚地下楼买几样最普通的青菜,结账时还要细细计算零钱。 他常穿的那件毛衣,领口因反复摩擦已经松散变形,却仍被他仔细洗净继续穿着。 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唯一显得突兀而珍贵的,是那台国产电脑。 机箱上贴着一张已经褪色的纸条,“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支持”。 每次开机,闪现的五星红旗标识,让他心头涌起莫名的坚定,而外界的喧嚣仿佛与他无关。 1988年,柳传志邀他加入联想时,他就定下规矩:不当官,不见记者,不参加饭局。 三十多年过去,规矩未曾动摇。 偶尔有不知情的记者找上门,他也只是隔着门,客气又坚决地婉拒。 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那方屏幕和那些技术文档。 信源:中国科协——倪光南院士:一生追求自主可控的中国“芯”
日本机器人产业为什么折戟沉沙?日本曾经是机器人最发达的国家,举国投入研发了多年,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