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2天, 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传开了 已经过去2天了,发射失败的原因,还没有排查

柳淮蕊 2025-08-22 00:23:10

短短2天, 火箭发射失败的消息传开了 已经过去2天了,发射失败的原因,还没有排查出来,公司估值200亿,发射失败当天,蓝箭航天还特地道歉,引发了各网友的议论。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蓝箭航天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民营航天企业,可是国内首批吃螃蟹的角色。 2018年他们用朱雀一号,完成了中国首次民营火箭发射,虽说那次三级发动机出了问题没入轨,但好歹打通了从研发到发射的全链条。 到了2023年,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将卫星送入轨道,成了全球首枚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 今年6月,他们第100台天鹊系列发动机下线,还启动了科创板上市辅导,眼瞅着就要成为“科创板商业航天第一股”。 可谁能想到,8月15日的这次发射却栽了跟头。 这次发射是朱雀二号改进型的第三次飞行试验,原本计划从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把4颗卫星送入轨道。 结果火箭升空后二级发生故障,飞行试验任务只能宣告失利。 这已经是蓝箭航天,第三次公开的发射失败了——2018年朱雀一号末修姿控系统出问题,2022年朱雀二号游机姿态控制失效,加上这次的二级故障,三次失败暴露的都是关键系统的硬伤。 发射失败当天,蓝箭航天就在官方公众号发了道歉声明,说会“基于全部飞行数据全面开展故障归因”,还承诺保持信息透明。 这态度倒是挺诚恳,但网友们可不买账,有人翻出他们2023年财报,发现公司两年净亏损超20亿,质疑这种烧钱速度能不能撑到技术成熟。 还有人拿SpaceX对比,说人家猎鹰9号也是经历多次失败才成功,但蓝箭的问题在于“同样的错误反复犯”。 比如这次二级故障,和2022年朱雀二号游机失控的问题,就有相似之处,这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的技术迭代速度。 其实民营火箭出问题不是新鲜事,2025年5月,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在第10次发射时,就因为喷管加工缺陷导致姿态失稳。 更早的2021年,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一号,也因为发动机故障失败。 这些案例都指向一个共性问题:民营航天在核心部件的生产管控上存在短板。 就像谷神星一号那次事故,仅仅是因为螺钉孔加工时碳布层有缺陷,就导致整个发射功亏一篑。 这种细节上的疏漏,在国营航天体系里几乎不会发生,因为人家有几十年积累的质量管控体系。 说到国营航天,咱们得客观分析两者的差异。 国营火箭比如长征系列,背后有国家财政支持,研发周期长但容错率高,就拿长征五号来说,从立项到首飞用了10年,期间光发动机试车就做了上千次。 而民营航天靠的是市场化融资,蓝箭航天2024年,拿到国家制造业基金9亿元投资,可这钱得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商业价值。 这种压力逼着他们缩短研发周期,结果就容易在关键技术验证上打折扣。 比如朱雀二号的游机系统,虽然地面试车时间创了纪录,但实际飞行中的复杂工况,还是超出了设计预期。 民营航天要突破这些瓶颈,得迈过三道坎。 第一是技术可靠性,蓝箭航天虽说有液氧甲烷发动机的技术储备,但从实验室到实际发射,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就像这次二级故障,很可能和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下的稳定性有关。 第二是成本控制,国营火箭每公斤发射成本大约1万美元,而SpaceX通过可回收技术降到了2000美元。 蓝箭航天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得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比如学习星河动力用3D打印技术,把发动机造价砍到十分之一。 第三是政策支持,现在国家虽然鼓励商业航天,但在发射场资源、频谱分配等方面,民营公司还处于弱势。 比如这次发射用的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就是专门为民营火箭建的,但配套设施和技术保障还得进一步完善。 最后咱们得说句公道话,商业航天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 SpaceX在猎鹰1号首飞失败后,马斯克差点破产,但最终还是熬出来了,蓝箭航天这次失败固然让人遗憾,但只要能静下心来排查问题,把每次失败转化为技术进步,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毕竟中国航天要实现“星链”那样的低轨卫星组网,光靠国营体系是不够的,民营力量的参与必不可少。 只是这路,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千万急不得。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