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要是牙齿掉了,他们用啥办法补救? 现在人掉了牙,能装烤瓷牙、种植牙,吃东西说话都不耽误。 那古代怎么办?其实古人早有 “假牙” 了,不同朝代的假牙材质和样式还不一样,手艺还挺精巧。 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假牙,能追溯到唐代,那会有钱人要是掉了牙,就会做 “象牙牙桥”。 “牙桥” 听着像个小架子,其实就是把几颗象牙做的假牙齿,固定在一个象牙小托上,跟现在的局部假牙有点像。 象牙在唐代可是稀罕物,只有当官的、富商才能用得起。 工匠会先把象牙打磨成跟真牙差不多的形状,大小、颜色都尽量模仿真牙,看着不那么突兀。 然后再做个小托,把假牙齿固定好,方便戴在嘴里。 戴这种象牙牙桥,主要是为了好看,说话的时候不漏风,也能稍微帮着咬点软的东西。 不过象牙有点硬,戴久了可能会磨牙龈,而且价格特别贵,普通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只能眼睁睁看着有钱人用。 唐代医书《千金要方》里,还提过关于牙齿护理的内容,虽然没直接写假牙,但能看出当时人很重视牙齿健康。 要是牙齿掉得多,影响吃饭说话,就会想办法做假牙,象牙牙桥就是当时比较常见的选择。 到了宋代,假牙材质稍微多了点选择,除了象牙,还有用兽骨做的。 比如牛骨、马骨,这些材质比象牙容易获得,价格也便宜些,普通人家攒点钱也能做一副。 不过兽骨做的假牙颜色偏黄,跟真牙颜色差得有点多,看着没那么自然。 宋代工匠做假牙的时候,会先把兽骨煮软,再雕刻成牙齿的形状,打磨光滑。 然后用细铁丝把假牙齿串起来,固定在牙龈附近,虽然没有唐代象牙牙桥精致,但也能起到基本的作用,说话吃饭能方便不少。 真正把假牙做得更成熟的是明代,这时候的假牙材质更丰富,手艺也更精湛。 除了象牙、兽骨,还能用牛骨、鹿角,甚至有人用象牙和木头搭配着做,力求让假牙又好看又实用。 鹿角做的假牙在明代特别受欢迎,鹿角质地比象牙软一点,戴在嘴里不磨牙龈,而且颜色偏浅黄,跟真牙颜色更接近,看着更自然。 工匠会把鹿角切成小块,慢慢雕刻成牙齿的形状,还会在表面打磨出细微的纹路,模仿真牙的质感。 明代还有 “全口义齿”,就是整排牙齿都掉光了,能做一副完整的假牙。 这种全口义齿一般用象牙做底座,上面镶嵌着用牛骨或鹿角做的牙齿,底座会根据人的牙龈形状打磨,戴起来更贴合,不容易掉。 做全口义齿特别考验工匠的手艺,得先给顾客的牙龈做个 “模子”,用蜡或者软泥印下牙龈的形状,再根据模子做象牙底座。 牙齿的排列也有讲究,得跟真牙的排列方式一样,这样吃饭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咀嚼。 明代文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就提到过当时的假牙。 他说有个老官员,牙齿全掉光了,后来做了一副全口义齿,戴上去之后,不光说话清楚了,还能吃硬一点的东西,比如坚果、肉干,跟有真牙的时候差不多。 除了这些材质,明代还有更特别的假牙。 有的地方会用象牙和玉石搭配,做出的假牙又好看又耐用,不过这种假牙价格极高,只有皇室贵族才能用。 普通老百姓大多还是用牛骨或鹿角做的假牙,经济又实用。 当时的假牙不光是为了实用,还讲究美观。 有的会在假牙底座上雕刻花纹,比如简单的云纹、花纹,让假牙看起来更精致。 要是女性戴假牙,还会在假牙边缘镶嵌一点小珠子,增加美观度,跟现在人戴装饰性牙套有点像。 明代还有专门做假牙的工匠,他们在街边开个小铺子,门口挂个 “镶牙” 的小招牌,顾客来了就能量身定做。 有的工匠还会提供 “售后”,要是假牙戴久了不合适,还能拿回来调整,服务还挺周到。 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的医疗技术,但凭着智慧做出了各种材质的假牙。 从唐代的象牙牙桥,到明代的全口义齿,每一种都能看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古人要是牙齿掉了,他们用啥办法补救? 现在人掉了牙,能装烤瓷牙、种植牙,吃东西
青菀杳声闻生
2025-08-22 10:01:28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