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亏大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72亿买走,紧接着该外资又转手将其卖了800亿,利润高得都让人不敢想。 信源:又一款中国创新药卖亏了? 澎湃新闻 一款源自中国的抗癌新药,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其相关的交易潜在价值从约10亿美元,惊人地飙升至111亿美元。这个巨大的数字在国内引发了轩然大波,关于中国核心资产被“贱卖”的讨论不绝于耳。 然而,这近百亿美元的价值差异,真的只是国际“中间商”的一次投机杰作吗?这背后隐藏的故事,远比简单的买卖更为复杂。它关乎一项创新药物的价值是如何被科学突破、资本运作、风险承担和市场格局共同塑造的。 在任何商业交易发生之前,代号为PM8002的这款药物,就已经显露出成为“爆款”的强大科学潜质。它由中国企业普米斯生物原始研发,是一种设计精巧的双特异性抗体,现在的新代号是BNT327。 它的作用机理堪称巧妙,同时瞄准了PD-L1和VEGF两个关键靶点。一方面,它能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使其重新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另一方面,它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相当于切断了癌细胞的营养供给。 实验室数据显示,这种双靶点协同作用,能让药效理论上提升18倍。这种设计上的优越性很快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证实,它展现出了令人振奋的疗效。 在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当它与化疗联用时,竟有高达81.8%的患者实现了肿瘤的缩小或消失。对于三阴性乳腺癌这类公认的难治癌症,它更是将患者的18个月生存率从传统疗法的47.8%提升到了69.7%。 更重要的是,这款药物的安全性也经过了特殊设计。它有效降低了高血压、蛋白尿等同类疗法常见的副作用,严重副作用的发生率被控制在了仅仅14%的水平。这使得它不仅有效,而且足够安全,为未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正是这样坚实的科学数据,构成了其价值的起点,也是吸引全球医药巨头目光的根本原因。 德国企业BioNTech和美国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的介入,并非简单的资产转手。它们通过注入资本、承担巨大风险和嫁接全球网络,将这款药物的“科学潜力”一步步转化为可被量化的“商业资产”。 新药研发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平均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耗费十年时间和二十亿美元。2023年11月,当BioNTech支付5500万美元首付款,并承诺超过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时,它接过的不仅是药物的权益,更是后续全球临床试验的沉重财务负担与失败风险。 一年后,BioNTech以8亿美元预付款和最多1.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全资收购普米斯,更是将这种风险承担推向了极致。行业专家“医曜”的观点一针见血,爆款药物的价值“是卖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BMS在2024年6月的入局,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带来的15亿美元首付款和高达111亿美元的潜在合作总额,支付的正是其顶尖的全球营销网络和商业化经验。这是多数中国初创药企所不具备的,也是药物价值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这种“研发方出让权益,商业巨头放大价值”的模式,在行业内并不鲜见。恒瑞医药的TSLP单抗SHR-1905就经历了相似的路径。它先被授权给美国公司OneBio,随后这家公司被医药巨头葛兰素史克(GSK)以10亿美元预付款和4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购。这反映了全球医药产业精细分工的内在逻辑。 巨大的价值增值,一部分是对冲未来不确定性的成本,另一部分则是为全球商业化能力支付的高昂溢价。 普米斯生物的选择,并非战略上的短视,而是在当时国内产业环境下,为求生存与发展做出的理性决策。它深刻反映了中国创新生态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2021年之后,全球生物医药领域进入“资本寒冬”,普米斯遭遇了严重的融资困难,资金链持续紧张。面对后续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出让海外权益,是换取企业生存和核心项目继续推进的必要手段。 同时,国内的市场环境也限制了其本土盈利的想象空间。中国的医保控费政策在极大惠及民众的同时,也压缩了创新药的定价,使得初创药企很难仅靠国内市场就收回高昂的研发成本,寻求海外授权成了实现价值回报的重要途径。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能力的缺失。绝大多数中国新兴药企,尚未建立起独立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和跨国商业推广的体系化能力。这种能力上的差距,直接削弱了它们在国际谈判桌上的议价权。 因此,普米斯的这笔交易,是在内外部多重压力下做出的必然选择。它也清晰地暴露了中国创新药生态系统中,从资本到全球化能力等亟待补强的薄弱环节。 PM8002价值的飞跃,还得益于一个关键的外部变量。在它交易期间,整个PD-L1/VEGF双抗赛道的市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了。 2024年,康方生物的同类双抗药物依沃西,在一项关键的头对头试验中,宣布其疗效优于行业标杆“K药”。 这一里程碑事件,瞬间点燃了全球市场的热情。
“中国亏大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抗癌神药”,今年6月被外资企业72亿买走,紧接着
经略简料
2025-08-23 11:22:08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