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女教授在985任教3年,每次课上都没几个人上课,最终因考核不过惨遭辞退,万万没想到,2019年她转身进入华科大一个举动创造历史。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位女教授名叫郇真,顶着北京大学本科、普林斯顿大学深造的光环,手握国际数学建模大赛冠军奖杯,却在中山大学的讲台上栽了跟头。 学生们私下给她起外号叫“课件阅读机”,她讲《线性代数》时,总以为那些对普通人如天书般的公式简单得像加减法,讲课速度飞快,内容深奥得让学生们直挠头。 教室里人越来越少,最后连前三排都坐不满。有老教授好心提醒她讲慢些,多和学生互动,可她当时听不进去。三年考核期结束,教学评价垫底,科研论文也没达标,中山大学没和她续约。 离开那天,郇真站在校门口发呆,心里翻江倒海。她忍不住找父亲郇中丹诉苦,这位北师大数学系教授一针见血:“你太专注自己节奏,忘了讲台下的学生什么水平。” 这话像把钥匙,突然打开了郇真心里的锁。她开始硬着头皮去听别人讲课,看那些学生欢迎的老师怎么把枯燥公式掰开揉碎。慢慢地她明白了,教书不是自己懂就行,得让学生也跟得上。 2019年,华中科技大学向她抛出橄榄枝。这次郇真学乖了,开学前就跑遍三个校区发问卷。 七成学生说要用实际案例才听得懂,她就把拓扑学套进武汉的交通规划里讲,抽象概念瞬间成了看得见的地铁路线图。 课堂上她每讲十分钟就停下来问:“这块明白没?”学生举手提问她当场解答,教室渐渐坐满了,连走廊都挤着蹭课的学生。 更关键的是,华科大砍了她一半教学任务。中山大学当年每周要她上四节课,备课时间挤占研究精力;而华科大明确说,发一篇顶尖论文能抵三年教学量。 腾出手的郇真一头扎进实验室,2022年深秋,她解开了量子力学奠基人留下的Kato猜想,论文投给数学界“圣杯”《Acta Mathematica》。 这期刊创刊142年,全中国仅有11篇论文入选,非院士身份独立完成的学者,除了上世纪苏步青院士,就只剩郇真。 虽然投稿过程有波折,评审组后来公开承认其中六个引理破解了关键难题,数学圈直接炸了锅。 消息传回中山大学,当初逃课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课件阅读机”是真高人!有人替母校惋惜错失人才,更多人为她终于找到发光的地方高兴。 郇真自己倒很平静,她在朋友圈写过:“咖啡喝到第五杯,终于找到那个变量了。”凌晨三点的实验室灯光,见证了她把二十年的数学积累熬成破晓的曙光。 回头看这场逆袭,哪是什么简单的翻身剧本?分明照出高校评价体系的死穴。郇真在中山大学栽跟头时,科研分数只占考评三成;转到华科大后,顶尖论文直接被量化成教学量。 真正的好大学就该明白,有人天生是讲台上的明星,有人就该在实验室创造历史。把陈景润逼成教书匠,或是让袁辉困在实验室,都是浪费人才。 郇真用亲身经历证明,与其在不合适的赛道硬撑,不如打破规则重塑天地——毕竟那些改变世界的突破,往往诞生在包容“偏科”天才的土壤里。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她以独作身份登上数学顶刊!本人的回应很浪漫》
“大学果然是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1评论】【3点赞】
岭北人
中山大学为什么不支持数学科研?这是广东第一高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