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医药与创新药知识:医药上市公司市值的崛起与崩盘前面学了中药、化学药、生物

烨华聊商业 2025-08-23 21:40:49

继续学习医药与创新药知识:医药上市公司市值的崛起与崩盘

前面学了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分类知识,介绍了创新药、改良药、仿制药,介绍了CRO、CMO医疗外包产业分工:

2015年医疗改革,让医药产业一片兴旺,10倍牛股很多。如CRO的代表企业药明康德2018年上市开盘价10元,2021年顶峰期涨到168元,市值约5000亿。美迪西、昭衍新药等等也是10倍以上涨幅。CMO的代表企业凯莱英,2016年港股上市,2019-2021年翻了十倍,博腾股份、九洲药业等等也是10多倍。

大牛股形成的局面是,医药产业释放了生产力,分工提高效率,订单就是股市题材,老龄化市场需求广阔,想象力打开了。

国产创新药在这个机制下焕发了生命力,审批也加快,上市了多种。从改开以来到现在,中国市场绝大部分是仿制药。食药监总局扶持创新药,加大审批力度。但市场舆论只相信进口药,不相信国产创新药。好在还有医保,进医保的药市场还是接受的,医保主动采购创新药。在这个作用下,2017-2024年国产创新药上市数量为:2、4、11、15、26、32、39、42,明显加速了。由于医保的大买家地位,药企明白,要做创新药,利润比仿制药高。

但从上面数字看,创新药数量也没太多,市场上还是仿制药、原研药主导。外资原研药进口销售、本地生产、代理销售多种形式,利润很高。创新药市场份额不大,但仿制药也有不错利润,受益于行业分工。

在2021年时,会感觉医药产业的政策、市场、研发、产业链看上去都不错,融资、风投、药企IPO上市也很不错,产业一片兴旺、前景大好。当时机构干医药分析的身价千万,人才短缺。医药还和白酒投资一样出圈了,出了葛兰这样的“医药女神”,管理的中欧医疗基金净值巅峰时翻了三倍,管理规模上千亿,成为公募基金“一姐”。CRO、CMO、创新药大家不知道怎么回事,但医药基金赚大钱是知道的,就膜拜出圈了。

但没想到,后面跌很大,原因是医保集采一下把行业打得昏头转向。

以前药企产品进医保的流程是申报、初审与资格评估、专家评审,这些就是交材料,CRO也外包服务了。然后谈判竞价,独家药品是药企和医保局提交预期价格谈判;非独家药品,企业竞价。这听上去非常正常,为啥集采会弄得行业震惊了?

这就要看细节。以前药品进医保的流程很松散,药品采购由各省市自行组织,不是国家层面集中采购机制。采购批次分散,药企分别应对各地的采购要求,流程差异大。医疗机构拥有较大自主权,可自行选择药品,药企与医院合作,药品纳入医院采购目录,就有医保报销的机会。听上去药企找销路情况复杂,要到各地到处找机会,没有统一采购流程,但机会也多,各有各的地盘和渠道套路。

集采,正式名称叫“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一个是集中,都国家采购了,不分散了。二个是带量,量大到超乎想象了,整个中国医保市场这么大。而国家搞集采,开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省钱。

新闻报导,集采药品共纳入374个品种、1653个药品,其中国产仿制药占比达到96%,平均降幅超过53%。高值耗材降价更为猛烈,四批耗材平均降幅82%,冠脉支架从上万元到不足千元的“灵魂砍价”至今影响深远。

当时是2020年10月第一次集采试点,原价1.3万的心血管冠脉支架,集采降价到了七百块,降幅93%。群众拍手叫好,国产化太强了,医疗事业起飞了。但医疗行业懵逼了,一时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是医疗器械领域的试点,也不太明白后来会发生什么。

后面发现,集采扩散到了整个医疗行业,仿制药集采也来了,狠狠降价。这个是出乎行业预料的,一下觉得没有钱赚了。医药上市公司投资者吓傻了,之前的泡沫预期又撑得太满,股价一下崩了。

这个过程,就对应了图中的医疗ETF。从2019年起大涨了一波,翻了三倍。然后又基本跌回去了,套死了一堆人,现在也还赔得很惨。但这是医疗ETF,不是创新药ETF。创新药在这个大格局中,出现了新希望。

0 阅读:8
烨华聊商业

烨华聊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