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长孙无忌的真面目,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

吴术说史 2025-08-24 12:51:51

揭开长孙无忌的真面目,他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两朝托孤重臣,最终却以谋反罪名被逼自尽,长孙无忌这位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舅哥,真实面目究竟如何?   长孙无忌的家世背景无疑是很牛的,属于关陇贵族后裔,可惜的事父亲离世后,他的异母哥哥将他们兄妹给直接赶出了家门。   之后还是因为舅舅高士廉收留,两兄妹这才安安稳稳长大。   正是在自家舅舅家中,长孙无忌结识了后来的太宗皇帝,甚至有了不错的交情。   而长孙兄妹的舅舅也很有见地,见太宗气度不凡,便做主将外甥女许配给对方,也因此成就了一段帝后佳话。   隋末乱世之际,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长孙无忌闻讯后立即前往投奔,自此成为太宗麾下核心谋士,伴随其南征北战。   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权力之争愈演愈烈,还是大舅哥率先提出发动政变,并全程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核心谋划。   政变成功后,长孙无忌因功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获封齐国公,享有一千三百户食邑,在一众功臣中排名第一。   可以说李世民对他信任至极,甚至破例允许他自由出入皇帝寝宫,这份荣宠在当时极为罕见。   贞观元年,他再次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成为掌握实权的宰相,直接引发了一部分官员的猜忌,怕的就是外戚专政。   只是帝王似乎并不担心,不过为了平息争议,长孙无忌还是主动请辞了。   有意思的是 ,长孙皇后似乎一直在竭尽所能打压自己的哥哥,弥留之际甚至还交代自己的丈夫不要重用哥哥。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在立储问题上,李世民曾想立吴王李恪,但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晋王李治。   后者是小儿子,相对于自己的几个哥哥,各方面尚且稚嫩,而且加上一层血缘关系在,很多人都在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都缘于长孙无忌的私心。   后期他的表现似乎也印证了长孙皇后的猜测,高宗时期,长孙无忌一度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权,官职一再提高,碰到有人诬告自己的舅舅,高宗直接就给人嘎了。   但长孙无忌的专权很快显现出来,李治登基不久,遵照父亲遗愿任命李绩为左仆射。但长孙不容他人分权,处处排挤李绩,最终迫使李绩一再申请辞职,李治只好批准。   更严重的是,长孙无忌利用房遗爱谋反案,大肆清除政敌,事情最初只是高阳公主为争夺遗产诬告大伯房遗直非礼,房遗直为自保告发房遗爱和高阳公主谋反。   没想到他却借此诱骗房遗爱,将李恪、柴令武、李道宗接连牵扯其中,吴王李恪临死前愤慨疾呼长孙弄权。   直到永徽五年,这对舅甥的矛盾终于爆发李治想要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后,但长孙无忌始终不肯松口,李治意识到,长孙无忌已成为自己亲政的最大障碍。   之后,他便开始开始有计划地剪除长孙无忌的羽翼,先是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又以“勾结谋反”的罪名将长孙无忌的核心成员韩瑷、来济撵出朝堂。   不久后,他个人更是被攀扯诬告谋反,高宗见状甚至都没有审讯就将自己的舅舅流放了。   数月后,李治命袁公瑜前往黔州逼长孙无忌自尽。   回看长孙无忌这一生,永徽之治的出现,离不开他的辅政之功;他主持修订的《贞观律》,为唐代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在立储问题上,他选择性格柔弱的李治,可能确实考虑到政局稳定的需要。   但他打压李绩等人,显示出极强的权力欲望;他制造房遗爱谋反案,铲除李恪、李道宗等政敌,更是显露了他瑕疵必报的性格特点。   长孙无忌的最后结局,本质上是一场皇权与权臣的较量,李治作为皇帝,不可能长期忍受长孙无忌的专权;而长孙无忌作为权臣,又不愿主动放权,结局可想而知。

0 阅读:123

猜你喜欢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