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8-26 16:11:14

“银行闹大了!”陕西西安,一大爷家里120000元的存款到期,于是来到银行重新存定期,可没想到,两个月后,大爷竟发现所谓的“存款”竟全部成了理财产品,后面还要继续缴纳24万元! “我办的是12万存款!怎么变成再交24万的保险了!”陕西西安,七十多岁的徐大爷拿着到期存折的手不停颤抖。两个月前,他明明来银行办定期存款业务,如今再来却发现自己竟陷入了一场金融迷局。 2025年6月,由于提前接到贾某“高息”电话的徐大爷,紧赶慢赶来到银行,准备办理所谓的12万元到期存款转存。 “您看,这个业务后续利息收益都特别好,很多老客户都已经办理。”贾某边说边拿出手机操作,“只需要您配合回答几个问题就行。” 在银行大厅里,徐大爷戴着老花镜,努力想看清手机屏幕上的内容,但贾某的操作速度很快。“这里需要您说个‘是’,”贾某提醒道,“对,就是这样,再确认一下。” 于是徐大爷按照贾某的提示一一配合,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他便得到业务已经办理好的消息,听闻此言徐大爷还暗自庆幸,遇到了一位热心的工作人员,但就在他临出门前,想要索要纸质收据作为凭证是,却被告知该项目并没有纸质收据。 这让徐大爷心里有些突突,自己和老伴的退休金本就不高,这些年能攒出12万实属不易,只是他的一再索要,在工作人员的“规矩”的解释下,最终空手并开心的走出银行。 然而,一个多月后一场家庭聚餐,却将这一切全部打破…… 当徐大爷在家人帮他看完手机,说出的话后,才震惊地发现,原来当初贾某所谓的“高息存款”,竟是一份需要连续三年、每年缴费12万元的保险产品。这意味着除了已经存入的12万元,他剩下的的两年还需要再缴纳24万元。 “我当时明确说要存定期啊!”徐大爷向银行投诉时激动地说。银行方面则表示有“双录”为证,称老人当时确认了保险合同,且已超过20天犹豫期,退保将承担损失。 据了解,这类保险产品通常需要长期持有才能回本,如果提前退保,客户可能只能拿回现金价值的30%-50%。对于依靠养老金生活的徐大爷来说,这样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 要知道此类纠纷的核心在于,销售人员是否充分履行了告知义务。“双录”制度本意是保护消费者,但在实际操作中,老年人往往对电子设备操作不熟悉,容易在未完全理解条款的情况下完成录制。 目前,徐大爷已向银保监会投诉,事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这起纠纷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个案例的问题,更是整个行业如何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深刻命题。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如何让老年群体安全、明白地进行金融消费,需要金融机构付出更多诚意和努力。 只能说,金融服务的本质是信任与托付,但信任绝不应成为信息不对称的牺牲品。行业规范的“双录”不能只是流程合规的“护身符”,更应成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真正防线。 因为每一位普通人的财产安全都值得被敬畏,每一次销售行为都应以真诚和专业为基石。这不仅关乎行业的声誉,更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无数家庭的安稳幸福。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纠纷##存款##老人##银行# 信息来源: 山西经济日报2025.8.23|《12万存款变保险,平安银行是否对老年储户“装糊涂”?》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历史趋势解码

历史趋势解码

预测历史趋势,揭示背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