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是物质发展。现在我们陷入了一个群体迷失,忘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发展。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那这个社会永远没有幸福指数可言。” 清华大学教授这番话听着就让人窝火 —— 合着举国上下搞发展,在他眼里竟成了 “忘了人自身的发展”?还说什么 “半人太多,连人都不会做”,这帽子扣得也太草率了吧!难道眼睛只盯着热搜榜上的奢侈品广告,就看不见那些在实验室里熬夜、在乡村里奉献、在公益路上奔跑的中国人? 先别急着给整个社会下结论,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教授说 “大家谈到的发展几乎就是多赚钱、买房买车”,这话未免太以偏概全。难道雷丙旺团队在车间里熬了无数个通宵,把 3.6 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从图纸变成 “工业脊梁”,打破国外垄断,只是为了多赚钱?这位中国兵器首席科学家带领 20 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在一无技术二无经验的困境下,硬生生啃下了 “大国重器” 这块硬骨头。 当第一根无缝钢管成功挤出时,那些滚烫的钢水里面,难道没有理想和责任在燃烧?现在这台设备每年稳定运行 8200 小时,支撑着我国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这难道不是最硬核的 “个人成长” 和 “社会贡献”? 再说教育这块,教授咋就看不见国家在人的发展上砸的真金白银?2024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 比例已经从 “不低于 4%” 升级到 “高于 4%”,这可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战略投入。 看看教育部的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9%。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升自我,而不是像几十年前那样早早辍学谋生。把教育投入不断加码说成 “忘了人自身的发展”,这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最让人不服气的是对年轻人的刻板印象。“一毕业就满脑子想着升职涨工资”?那全国 9000 万青年志愿者是凭空冒出来的?他们在社区服务、大型赛事、应急救援现场忙碌的身影,难道是为了涨工资才去的?河南新县 4.27 万注册志愿者,年均开展活动超 6000 场,服务群众 20 余万人次。 这些年轻人放弃周末休息,给老人送温暖、帮农户卖特产、在景区做向导,他们图啥?图 “买得起大房子” 的成功标准?恐怕是教授自己把成功的定义搞得太狭隘了吧! 再看看基层社会的精神风貌,钱湾村的故事就能打醒这种片面认知。这个获评 “全国文明村镇” 的小山村,不仅靠水果种植和民宿旅游富了口袋,更把乡风文明搞得有声有色。 村里 37 条村规民约清清楚楚,道德讲堂定期开讲,“吉林好人” 孙继春的事迹传遍街巷。最让人暖心的是,这里嫁姑娘没有要彩礼的习俗,“乡风文明好、村民素质高” 成了金字招牌。村民们自发打扫公共空间,垃圾分类成了习惯,农家书屋里挤满看书的乡亲 —— 难道这些追求精神富足的村民,在教授眼里都是 “连人都不会做” 的 “半人”? 教授把物质发展和人的发展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请问,脱贫攻坚让近亿人摆脱贫困,难道不是最根本的 “人的发展”?钱湾村要是没通过发展水果产业赚到钱,哪来的底气搞民宿、建露营基地、办水果加工厂?雷丙旺团队要是没有国家的物质投入,拿什么去研发世界级的挤压机?年轻人努力工作赚钱买房,和参与公益、追求理想就不能并行?凌晨四点的写字楼灯光和社区服务站的灯光,同样闪耀着奋斗的光芒。 现在社会确实有攀比消费的现象,但这只是发展中的支流,绝非主流。看看那些数据:注册志愿者 2.32 亿,实施志愿服务项目 1127 万个;越来越多的乡村像钱湾村这样,物质富裕了就立刻搞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工作者们在各个领域攻克 “卡脖子” 技术,这难道不是 “人自身的发展”?教授用放大镜盯着个别现象,就敢给整个社会扣上 “群体性迷失” 的帽子,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说到底,衡量社会发展的从来不是单一标尺。有人追求物质改善,有人专注精神成长,有人埋头科技攻关,有人热心公益服务 —— 这才是真实的中国社会。把买房买车和理想责任对立起来,把物质追求和人格完善分割开来,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才真正容易导致认知迷失。
“中国人已经陷入群体性迷失!”清华大学教授说:“目前举国上下都在讲发展,而这些都
诗酒花茶度余生
2025-08-27 17:05:18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