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见三藩之乱将平息,叛而复降得王辅臣认为难逃康熙的清算,决定自杀,让亲兵在他睡熟后,用桑皮纸喷酒,一层一层蒙住口鼻。 清康熙二十年,在西北平凉城的提督府内,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进行着人生最后的安排。 他就是王辅臣,官拜陕西提督,曾是康熙皇帝盛赞的“马鹞子”,也是在三藩之乱中一度反叛又归降的复杂人物。 当清军即将攻克昆明、彻底平定三藩之乱的捷报传来,这位反复无常的将领并未感到欣喜,反而感到十分恐惧。 因为,他深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必将应验在自己身上。 而康熙帝绝不会饶恕一个曾掀起西北烽火的叛臣。 于是,在一个夜晚,他命令亲兵在他熟睡后,用浸酒的桑皮纸蒙住他的口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不留痕迹的自尽法,是他为保全家人和部下所做的最后努力,也是这位一生徘徊于忠义与背叛之间的武将,最终选择的悲剧性谢幕。 王辅臣的一生充满传奇与矛盾。 他出身山西大同贫寒之家,早年投奔姐夫所在李自成起义军,却因嗜赌成性,在一次醉酒争执中失手杀死姐夫,被迫逃亡。 之后,他转而投效明朝大同守军,凭借过人勇力,从普通士卒一路晋升。 明清鼎革之际,他先后归顺清军、被划入吴三桂部属。 后又因康熙帝为制衡吴三桂势力,被特意提拔为陕西提督,镇守西北要地。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于云南起兵反清,震动天下。 他致信王辅臣,以“故主”身份许以重利,诱其反叛。 王辅臣此时表现出十分忠贞,将吴三桂密信连同使者首级一并送呈朝廷,获得康熙帝“忠贞不二”的嘉奖。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 清廷派来的经略大臣莫洛与王辅臣素有旧怨,对其多方掣肘,甚至克扣军饷,激化矛盾。 一次公开争执后,王辅臣部下与莫洛卫队发生冲突,莫洛在混乱中被流矢射杀。 兵变既成,王辅臣退路已断,只得派人向吴三桂献上陕西地图,受封“平远大将军”,西北战火由此燎原。 而王辅臣的反叛令康熙震怒,但皇帝并没有立即发作。 而采取了理性的策略,剿抚并用。 清军大军压境的同时,康熙连续亲书三封诏书,言辞恳切,动之以情。 更释放了王辅臣在京为人质的儿子王吉贞,命他前往劝降。 康熙十五年,清军在名将图海指挥下收复平凉外围,将王辅臣主力困于城中。 粮尽援绝之际,王辅臣再度投降。 出于迅速稳定西北大局的需要,康熙展现出惊人宽容,下诏恢复其官职,厚加赏赐,以示不究过往。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此后数年,王辅臣虽恪尽职守,内心却日益惶恐。 他深知帝王心术,宽恕或许只是权宜之计,待天下大定,秋后算账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开始变得草木皆兵,甚至平日里听闻部下私语便疑为议论自己,见驿马疾驰便恐为递送擒拿自己的圣旨。 虽然,他的儿子王吉贞多次宽慰,称皇上既已赦免必不反悔,但王辅臣只是苦笑。 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过往行为的严重性。 当三藩之乱接近尾声,朝廷一纸“述职”调令送至平凉。 在王辅臣看来,这无疑是赴京受死的“鸿门宴”。 他想起汉初韩信、明初蓝玉的结局,决心自我了断。 绥中,他散尽家财予部下,设宴诀别。 席间他坦言自己受皇恩却行背叛,虽蒙赦免但良心难安,如今三藩既定,理当谢罪。 当夜,他命令亲兵执行那特殊的指令:“以桑皮纸喷酒,层层覆面。” 而这种源自《广阳杂记》记载的方法,能制造类似“痰厥暴死”的假象。 不留伤痕,可以以免连累上司图海及家人。 亲兵虽泣谏不从,最终只得遵令。 最终,王辅臣以此方式,在睡梦中悄然离世。 王辅臣的死亡,是其对康熙帝心术的最终解读,也是一个叛将在忠义两难全的困境中,为自己选择的充满悲剧色彩的终局。 他以其反复无常的一生和精心设计的死亡,诠释了封建时代武将夹在皇权、恩义与生存之间的艰难处境。 康熙帝得知其死讯后,果然未再深究,其家人得以保全。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客户端——日本幕府情报机构对清朝三藩之乱的研判)
1724年冬天,废太子胤礽病重,眼看挺不过去了,叫来身边的太监,说想托句口信给雍
【1评论】【2点赞】